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爱尔兰工会捍卫政府建议以促进远程工作 英镑因欧盟疫苗紧张局势而跌至六周低点 花旗推出Zoom-Free星期五以克服在家办公压力 酒店什么时候重新开业还没有时间表 亚马逊将Deliveroo在伦敦IPO中的持股比例降至11.5% 高盛老板赞扬初级银行家提高工作场所虐待 三星在Manna交易中推出无人机交付服务 Cineworld在美国的场地适时开放 以纪念哥斯拉大战金刚 Twitter老板杰克·多尔西的第一条推文以NFT的身份售出290万美元 随着重组的深入 GameStop失去了第二位高级执行官 当前局势后呼吁建立更多的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 电子商务的繁荣使供应不足的仓库市场的租金保持高位 研究表明BNPL趋势将破坏整个Apac的电子商务支付 前亚马逊广告总监组建首家同类电子商务公司 GameStop暴跌但随着电子商务销售激增 Reddit追随者再次吹捧股票 电子商务如何成为技术之源 电子商务高级主管宣布推出GIR软件服务 锁定证明了印度电子商务的拐点 惠誉国际评级维持埃及前景稳定的B+评级 埃及市场黄金价格上涨 现在为21克拉LE764 星期一美元对埃及镑的汇率 埃及国家银行周日外币汇率 黑龙江开通“清明云祭扫”网上平台 提升殡葬服务水平 姓氏可以按意愿选择吗 经历沙尘暴肆虐:中国第七大沙漠“平静”的背后 甘肃“有声图书馆”:让盲人阅读“世界” 交流中重拾自我 受蒙古国南部沙源地沙尘影响 北京PM10浓度攀升 新疆拜城县5.4级地震 暂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 考古现场容不下盗墓IP真不是上纲上线 春季大风花粉多 外出如何做防护 免费送游戏皮肤? 河北警方捣毁跨三省市诈骗团伙12人落网 广西开展涉嫌欠薪整治“春雷行动”维护农民工利益 加油站扫码支付存安全隐患 多地叫停 上海“90后”女调解员用民法典讲脱口秀 云南昆明一中学22名学生确诊水痘 学校采取多措施应对 这个村人均每天外运垃圾不到一两 浙江萧山:对失职父母强制“补课” 让不合格家长“回炉再造” 黄河大堤内丢弃死猪:已收集死猪48头 水质检测报告出炉 新疆驻村工作队培养出39名“农民诗人”为其出版诗集 贵州岑巩警方摧毁一跨国贩毒团伙 去年中国共实施消费品召回612次 银川市金凤区:倡导文明祭祀 莫使烟火扰“清明” 公交司机、加油站员工和消防员接力灭火 播一粒种子在他们心田 国家卫健委:全国基本实现健康码“一码通行” 青海西宁“委员驿站”:打通联系民众“最后一厘米” 为什么年轻人不敢轻信招聘网站 把时间留给大山,让生活变成诗 “如鲛四栖”!安徽成立水上搜救基地
你当前位置:首页 >吴忠新闻 >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2021-03-24 16:37:03来源:银川日报

贫穷,曾是蜿蜒山路上,摸黑前行的求知泪水;曾是破败土房中,一日三餐顿顿的土豆;曾是低矮庄稼地里,苦苦哀求而不得的一滴雨水。

贫穷,曾经是西海固几代人记忆里最痛苦的回忆。但是,贫穷不该是永远的底色。

1997年,一场跨越山海的牵手,开始一场征服贫穷的艰难历程。20多年间,在一代一代福建扶贫干部、本土基层干部群众、福建投资商的努力下,通过一个又一个脱贫攻坚创新举措,攻克一个又一个难解之题等,构架了以光伏产业、电商销售、特色种植、生态养殖、劳务输出等多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新镇区,昔日“干沙滩”也变成“金沙滩”。

2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西部之间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扶贫协作,来自福建的资金、技术、人才、理念源源不断地输入闽宁镇,扶贫协作之花在广阔的西部大地上傲然绽放。如今,东西部扶贫协作,由最初的东部单向帮扶西部拓展为东西部双向互动、合作共赢的新局面,由最初主要是政府间的援助行为拓展为社会各界多形式、宽领域的广泛参与的新格局,创造了“闽宁模式”成功范例。

20多年过去,西海固的移民在闽宁镇的新家园不仅脱了贫,还过上了小康生活。闽宁镇原隆村村民海国宝感叹:“我们搬出穷窝窝,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从电视剧到现实,闽宁镇的变迁集中展现了闽宁协作24年给宁夏带来的深刻改变。

老一辈移民挣脱了贫困,新一代移民正成长为振兴闽宁镇的澎湃力量。

如今,幸福是闽宁镇蘑菇棚里,忙着采摘的“水花姐”;是扶贫车间里,直播镜头前自信漂亮的带货女主播;是光伏大棚下,膘肥体壮的牛儿;是四季如春的温棚里,长势喜人的瓜果。

幸福,如今是这里每个人最爱说的话儿。

退却贫穷底色,这里的儿女们,正沿着父辈们辛勤踏平的坦途,迈向康庄大道。(记者 孙楠)

致富领头雁杨奇刚:

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杨奇刚

初见杨奇刚时,他正在村委会和村民们开会,商讨村里土地流转的事情。作为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党支部书记,今年杨奇刚又和村干部、驻村工作队洽谈引进了一个项目,争取带动更多村民就业,让逐渐富裕起来的村子再多一个增收的渠道。

1996年,杨奇刚举家从固原市西吉县田坪乡搬迁至闽宁镇园艺村,谈起移民搬迁的往事,杨奇刚难掩心中的苦涩:“在西吉老家,自然条件非常艰苦,可以说十年九旱,一亩地种下50斤小麦种子,收回来的还不到40斤,即使遇上风调雨顺的好年份,一亩地最多也才打几百斤粮食,一家人饿肚子是常有的事。”虽然当时的闽宁镇荒凉偏僻,但地势平缓,尤其是附近玉泉营农场种植的玉米、高粱等作物长势良好,主要是能灌上黄河水,这给了杨奇刚莫大的信心。

搬迁到园艺村时,杨奇刚一家住进了24平方米的土坯房,这间房子是杨奇刚在搬迁之前提前盖好的。“我们搬来时,政府还给每家分了9亩地,当时因为土地是沙土,土壤没有经过改良,前几年几乎没有收成,全家人吃饭成了问题。”杨奇刚告诉记者,他只能在周边的村子打打零工,一天挣十几元,解决全家人的温饱。后来,杨奇刚家的土地改良后,立即种上了玉米、小麦,产量也不断翻番,慢慢地,杨奇刚从打工人变成了劳务经纪人,杨奇刚全家人不仅挪了穷窝、斩断穷根,还获得了“新生”。

1999年,杨奇刚因为敢想敢干,被村民推选当上了园艺村6组队长,2009年,杨奇刚当选园艺村村主任,带领移民群众开始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征程,2013年,杨奇刚又当选园艺村党支部书记。

近年来,杨奇刚带领村民积极探索发展路子,在招商引资、土地流转等方面下足了力气,通过镇政府和扶贫干部的帮助,大力发展牛羊养殖、葡萄和白萝卜种植、设施温棚劳务输出等特色产业,如今家家户户都根据自身情况发展着自己的致富项目,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全村人的年人均收入从过去的6000多元增长到如今的13000多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回忆过去,杨奇刚感触很深:“只有自己努力,别人才能帮上你,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杨奇刚说,下一步,村里将引进1500亩的白萝卜种植项目二期,该基地建成后每天的用工量都在200人以上,村民预计每月增收3000元~4000元。“我相信,未来,园艺村的前景会是一片大好。”杨奇刚言语中透露着自信和对村子未来的美好期望。(记者 吴春霖)

扶贫车间里的电商达人徐美佳:

带着移民妇女“乘风破浪”

徐美佳

“我的祖辈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从浙江和山东,来支援宁夏建设又留在这里的,所以我也算是个移民。”今年35岁的徐美佳,是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的负责人。在她看来,自己的经历更像是电视剧《山海情》里的白麦苗。因为,在她的帮助下,曾经留守在闽宁镇原隆村的妇女们,不仅大胆走出了家门,还在时下火热的直播平台上“乘风破浪”。

“我刚来的时候,看到她们其实既担忧又心疼。”徐美佳告诉记者,禾美扶贫车间是2019年8月落户到闽宁镇原隆村的。考虑到当时村里的实际情况和办厂的初衷,公司将用工门槛降到了最低,只要是建档立卡户妇女都接收。但是,直到开始上手工作时,她才发现困难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多。

“她们刚来的时候特别害羞和自卑,不敢大声说话,总说‘我不识字,我不行’。”回忆起当初的情形,徐美佳仍然历历在目。“这些媳妇们吃苦出力都愿意,一车货几个人一会就卸完了。但是有限的文化程度,也让她们束手束脚。”在徐美佳的心中,大山里的日子所带来的,不仅是贫穷的生活,还有移民们无法挺起的腰杆。

“不会没关系,学就是了。”细心的徐美佳了解到,女工们不敢动电脑,其实是怕把这样贵重的东西损坏了。“没事,弄坏了算我的!”在徐美佳的鼓励下,原本的扶贫车间又兼具了教学课堂的作用,女工们一边工作,一边从最简单的汉字学起,尝试电脑操作。2个月后的“双十一”电商大促,车间全员上阵大获全胜,女工们的信心和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然而2020年伊始,刚打开的局面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工厂一下进入销售困局。此时,徐美佳脑筋一转,调转枪头带着厂里的女工们做起了“直播带货”。“新媒体时代人人可以是网红,咱们移民媳妇也可以做!”在徐美佳带领下,6个移民媳妇组成“闽宁巧媳妇直播团”,每天通过手机,将宁夏的枸杞、蘑菇、福建的银耳等两地好物推荐给天南地北的网友们。

电视剧《山海情》热播后,扶贫车间还吸引了天南地北的游客,大家都为了看“水花”而来。“我心里水花的原型可不是某一个人,我们车间每个女工其实都是与命运抗争的‘水花’。”徐美佳告诉记者,目前车间正在后院打造“水花大院”,让山海迷们来了能品尝到“水花姐”做的各种美食,也让这里通过发展文化旅游服务,给移民媳妇再拓展一条新的致富路子。(记者 孙楠)

直播团队的巧媳妇海燕:

把咱闽宁镇的特产都推出去

海燕

“欢迎大家来到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在人群的最前面,胸前别着扩音器的海燕,一边带着游客参观扶贫车间,一边流利地做着讲解。自从电视剧《山海情》热播以后,海燕每天都要接待十来拨的游客。“大家都是来看‘水花’的,觉得我们就是水花的原型。”连日的讲解,让海燕的嗓子略微有些沙哑。但是,工作虽然忙碌,海燕脸上却写满了快乐。她说,这是自己以前想也不敢想的生活。

今年28岁的海燕,是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人。2012年,海燕跟随父母搬迁到原隆村生活。结婚后,便一直在家中照顾公婆和孩子。从父母家到丈夫家,和大多数山里女儿一样,原本应该翱翔的海燕,一直都是依附着家人生活。直到2019年,一座开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让深藏在村屋里的海燕,第一次有了走出家门闯一闯的念头。

“当时我只是一名分拣工,这个活只需要简单细心就好!”海燕告诉记者,初入职时自己只会干点简单的体力活。2020年4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公司决定组建直播团,性格外向开朗的她,一眼被负责人徐美佳相中。海燕至今仍记得,自己第一次直播时的情形。“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眼睛根本不敢看镜头。”海燕笑着说,3个小时的直播下来,自己紧张得衣服都湿透了。“但是,经理一直鼓励我们,告诉我们只要去学习就行,没有什么考核任务。”这时,海燕才卸下了心理重担,尝试着和姐妹们直播带货。

为了做好新的工作,不服输的海燕还在晚上下班时自己查资料,通过手机学习摸索直播带货的技巧。如今,她所在的闽宁巧媳妇直播团,已经成为了各大直播平台上的“网红”团体,吸引了天南地北网友们的关注。“现在我们直播的时候,经常会有网友问我们,是不是现实版的水花。”海燕告诉记者,自从《山海情》热播以后,天南海北的人们都特别关心闽宁镇移民们的生活,她告诉网友们,巧媳妇团队都是“水花”的群像。

“现在我每个月都有两千多元工资,另外还有直播奖励和销售提成。”海燕笑着说道,如今自己事业家庭都能兼顾了。去年,公司负责人还带着海燕坐飞机去了一趟福建。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家、第一次坐飞机,也是第一次看到大海。“看到大海我特别开心,见识了另外一个世界。”海燕说,因为这一次经历,自己也成了孩子心中的“偶像”。对于未来,海燕有了更大的信心,“以后我还要跑业务做销售,把咱们闽宁镇的特产都推荐出去,做一只咱们‘金沙滩’上的海燕。”(记者 孙楠)

以村为家的扶贫队员朱长胜:

既然驻村,就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

朱长胜

“我们能有机会参与和见证脱贫攻坚工作非常荣幸,在这过程中有辛苦,但更多的是充实。”永宁县闽宁镇福宁村驻村工作队队员朱长胜对记者说。作为驻村工作队的一员,朱长胜积极极配合村“两委”开展各项工作,整理村台账资料、遍访当地贫困户、洽谈发展产业项目……他认为,既然驻村,就要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村民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自2019年4月驻村以来,朱长胜和他所在的驻村工作队脚踏实地,深入了解民情,拓宽发展路子,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朱长胜告诉记者,他刚来福宁村时,便和驻村工作的第一书记和其他队员们开展建档立卡扶贫政策落实工作,对全村215户建档立卡户进行走访,了解各建档立卡户的家庭状况、身体状况、收入情况、发展需求及实际困难等信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朱长胜说,一直以来,驻村工作队在入户、培训、宣传等活动中采取“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帮助村民脱贫。2019年,在就业扶贫上,先后开展厨师、面点、家政等各类培训,培训千余人。为了配合做好产业扶贫相关工作,朱长胜又和驻村工作队联系服装厂、设施温棚园区等,推荐提供百余个就业岗位。通过开展“美丽庭院”评比,以实物奖励方式,转变群众环境卫生认识,改变群众不良生活习惯。

如何让村民增加收入、实现“造血式”扶贫?朱长胜和驻村工作队把心思放在了发展产业项目上。2020年3月,菌菇产业园区落户福宁村,建设了71栋第三代日光温室温棚,带动移民就业120人。为保证扶贫开发项目“不变样”、村集体经济壮大“不缩水”,朱长胜和驻村工作队、村委会协商后,采取温棚租赁的方式将温棚园区交由承包方运营,签订土地流转、温棚租赁两份协议,土地流转协议用于保障农民群众的土地资源收益,温棚租赁协议用于保障温棚园区资产收益。

截至目前,福宁村全村共有致富带头人56人,培育劳务派遣公司3家、劳务经纪人16人,输出劳动力6000人,人均创收15000元,年总收入可达9000万元左右。

“如今,村里的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看到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我们心里非常高兴。”朱长胜表示,接下来,他和驻村工作队将继续采取巩固提升措施,进一步扩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做好村民致富增收和乡村振兴工作。(记者 吴春霖)

养殖达人王原锋:

勤劳是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

王原锋

一走进闽宁镇园艺村村民王原锋的牛棚,他急忙拉着记者去看自己养的9头牛。说起现在的生活,王原锋说:“幸亏我当时搬出来了,才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不然我们一家5口可能现在还在固原老家呆着呢!”

王原锋老家在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只能靠天吃饭,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而且日常主食就是黄米,能吃上白面都是奢侈。不甘贫困的王原锋早已受够了靠天吃饭的日子。

直到1990年10月,在国家扶贫开发政策支持下,我区组织西海固地区的1000多户贫困群众搬迁到永宁县,王原锋心动了,他也想走出大山,开启新的生活。终于在1996年12月,王原锋一家5口租了一辆小货车,带着全部家当搬到了闽宁镇新家。

“当时村里就我们一家搬了出来,我想着这里怎么都比老家好,起码不再靠天吃饭。”王原锋说,搬到闽宁镇他就做好了不再回去的打算,他把老家24亩地卖了。刚来的时候,王原锋一家还有些不适应,毕竟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家乡,3个孩子也吵着要回去。慢慢地,王原锋和周围的人都熟悉了,王原锋和妻子马玉兰在周边打零工,日子渐渐有了起色。“摘葡萄、摘枸杞,什么活都干,一天能挣几十元,比老家好太多了。”王原锋告诉记者,一年之后,当他再问起娃娃们还回不回老家时,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再不回去了。

2000年,王原锋一家将土坯房升级成了砖包皮房,日子越过越红火。2006年,王原锋靠自身的努力和辛勤劳作,当上了村干部。2013年,王原锋的妻子马玉兰身患重病,给他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但王原锋依然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王原锋坦言,如果不是当初搬到闽宁镇,就没有现在的好生活,即便再困难,他也能坚持下去。

如今,王原锋的孩子都已成家,在村委会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王原锋养了60只羊和9头牛,现在还担任村里的防疫员和保洁员。“政府和干部帮我们虽然重要,但最主要的还是靠自己,勤劳是我们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我也相信以后的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王原锋充满信心地说。(记者 吴春霖)

麻辣烫店老板李虎:

靠自己的双手过出红火生活

李虎

记者见到李虎时,他刚从镇上送完麻辣烫调料回来。今年30岁的他,拥有自己的麻辣烫调料品牌,在闽宁镇小有名气。尽管李虎来闽宁镇才10年,靠着灵活的头脑和踏实肯干的精神,他开起了麻辣烫店,还带着父母和妻儿住进了二层小楼,年收入超过10万元。

李虎身体患有残疾,但是他从小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决定外出打工挣钱。2007年,初中毕业的李虎只身一人来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打工,他找了一家火锅店当学徒。在火锅店里,李虎主要负责调制火锅底料。他对调制火锅底料情有独钟,除了协助调料师,他也虚心学习,自己琢磨如何配出好吃的火锅底料,这一干就是4年。

“早就听说搬迁到闽宁镇的移民过上了好日子,2005年,我二哥一家从西吉老家搬迁到了闽宁镇,我去了之后觉得这里很有发展前途,决定也在这里安家。”李虎告诉记者,2011年,他从火锅店辞职,带着父母和妻子来到了闽宁镇。因为没有住房,李虎决定先租房住。因为此前一直学习调制火锅底料,李虎内心萌生了开麻辣烫店的想法。说干就干,李虎一边找房子,一边在家精心调制麻辣烫调料。

要想开好一家麻辣烫店,主要就靠调料吸引顾客。为了调制出最好吃的底料,开店前期,李虎天天泡在家里研究,作了无数次的尝试。“当时我炒出来的料自己试完,再让家里人一个一个试。”李虎说,经过半个多月的试验,终于调制出了让自己满意的底料,他的店也顺利开业,顾客络绎不绝。

靠着坚强的毅力、不等不靠的精神及勇于开拓的勇气,李虎走出了一条创业之路。后来,他在镇上盖了二层小楼,全家都搬了进来。日子越过越红火。但是李虎并不安于现状,开麻辣烫店并非他的最终梦想,他希望镇上的人都能用上自己生产的调料。后来李虎将麻辣烫店交给自己二哥经营,开始潜心研究自己的麻辣烫调料品牌。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努力,2019年1月,李虎独创的麻辣烫调料品牌——塞利目调料诞生了,主要包括麻辣烫调料和大盘鸡调料,李虎和妻子负责加工和包装。

“目前店里的调料主要卖给镇上各商户,下一步我想借助电商渠道进一步扩大销量,让更多人吃到宁夏人自己的调料。”李虎说。(记者 吴春霖)

(图片均由记者 李靖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