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带货”为“带岗”,银川这场招聘会为残疾人提供246个就业岗位! 首届中卫·房车文化节暨消费惠民活动启动 秋季跟风刷酸 小心焕肤不成反“烂脸” 不再“守着黄河缺水喝” 被基础设施网“包裹”的幸福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新赛道”寻求新动能 金凤区法院一审公开宣判一起涉养老诈骗案件 来吧,展示!首届“西部数谷”算力产业大会等你来 宁夏水投集团:三项制度激活企业原动力 彭阳:“玉豆共生”实现一田双收 通贵乡4对新人举办中式集体婚礼 惠农区一男子遭遇“同城约会”骗局 宁夏政协十一届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在银召开 风与光,宁夏算力出圈的密码 体教融合,铺就学生健康成长路 周知!宁夏这项缴费标准定了!每人350元 中卫:在戈壁荒漠写“云天” 宁夏建设城乡现代社区服务体系 工信部将继续完善婴幼儿配方乳粉追溯体系 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3年起实施 00后走向职场,求职心态更多元 生态修复后,典农河将更加靓丽 若缓刑期间违反禁止令,法院会怎么处理? 老年代步车任性上路何时休 九三学社智汇宁夏同心科创工程启动仪式举行 宁夏第25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开幕 中国航油持续10年帮扶佟记圈村 宁夏明确最新疫情防控要求 数聚宁夏 算领未来|银川华信智:以数字化赋能制造业“提质增效” 发案数大幅下降 银川公安坚决打赢“百日行动”收官战 数聚宁夏 算领未来|宁夏共享集团持续打造"互联网+双创+绿色智能制造"产业生态 宁夏唯一!宁夏盐池县成为全国首批47个创新型县(市)之一 利通区开展节日常态督查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明年四月起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 平罗县持续开展文化市场执法检查行动 “科技方”为宁夏草原生态“强筋健骨” 【地评线】贺兰山网评:莫让全社会为个人失当行为“买单” 2022年宁夏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启动会在西吉县召开 兴庆区法院少年家事法庭撑起未成年人成长“保护伞” 中秋节假期宁夏道路运输平稳有序 宁夏药监局部署开展装饰性彩色隐形眼镜专项整治 宁夏深化职称评审改革 预防孩子近视先从保护“视力银行”开始 四川7市(州)强降雨 紧急转移12712人 百场“青绿”,舞出文化之美(奋斗者正青春) 总怀疑自己有病 可能患上了“疑病症” 四川震区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有序恢复生产 【黄河安澜】沐浴朝阳 黄河两岸丰收在即 粤剧表演艺术家白超鸿逝世 从艺八十多年 欧冠综述:拜仁2:0击败巴萨 利物浦迎小组赛首胜
你当前位置:首页 >国际新闻 >

活在宁夏博物馆里的“牛”

2021-02-19 16:37:41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微信图片_20210216153158.jpg

牛年,踏春而来。

在这辞旧迎新的春天里,人们都期盼“牛气冲天”,“牛市”连连,日子过得很牛等等。更希望各级干部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不畏艰险,锐意进取,带领咱老百姓过上更美好的日子。

宁夏各座博物馆和文化遗存中,牛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劳作的帮手、祭祀的牺牲,牛文化寓意着力量、希望、坚韧。

u=2358634625,1683642966&fm=26&gp=0.jpg

贺兰岩画中的“牛”期盼生生不息

在贺兰山西峰沟的一面向阳的黑石头上,曾有一幅宽34厘米、高48厘米的公牛岩画,通体阴刻。寥寥几条线条勾勒出公牛健壮有力,公牛阳具被刻画得尤为突出,夸张地表现原始先民的生殖崇拜。这头公牛岩画,被印刻在1998年发行的《贺兰山岩画》特种邮票上。

贺兰山存在很多牛形象的岩画。《巨牛图》岩画刻在40多米高的山顶上,高110厘米,宽201厘米,体型大小接近于真正的牛。巨牛的肚子里还刻有几只动物,像是小牛。牛身上的复线象征着牛从小长到大的过程中,体型的变化。而腹中几只小动物,则表示孕育。原始先民盼望牛越长越大,也希望它能生出更多小牛,为先民们提供更多的生活资料。

贺兰山岩画大多表达先民的生殖崇拜,就拿岩画上的牛来说,希望公牛和母牛们具有更大的种群繁殖能力,牛群越大,先民们就能获得更多的食物,从而完成人类自身的生产,达到人多力量大的目的。先民们带着这种创作目的进行岩画刻画时,那是相当的虔诚,相当的卖力,用尽自己所有绘画水平,表现出牛的力量之美。

微信图片_20210216153245.jpg

姚河塬西周墓地牛马殉葬坑

彭阳县新集乡姚河塬西周遗址考古工作还在进行中,从墓葬坑里已发掘出8件牛头骨,骨头上还有刀剔肉的刮痕,也就是说,这8件牛头骨上的肉是被人吃了。情景还原应是这样的:当时,姚河塬人把牛杀了,把牛头作为牺牲品祭祀神灵或先祖,而牛身上的肉则用作招待这起丧葬白事的来宾。祭祀结束后,再把牛头肉吃了,牛头骨作为殉葬品埋入墓葬坑。

与低贱的牛不同,姚河塬墓葬坑里拉铜车的马匹是完整埋入墓葬坑,马骨上没有剔肉的刀痕,以此显示墓主人的诸侯身份。

《诗经》中的《大戴礼记•曾子天圆第五十八》记载:“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意思是诸侯一级的祭祀用牛,称之为太牢。最高等级的祭祀是必须用牛的,可见西周管理姚河塬地区的诸侯等级之高。

无独有偶。

2007年彭阳县古城镇王大户村春秋战国墓地考古发现,这里每座墓葬都有二三十件马、牛、羊头骨殉葬,且都出土了青铜兵器和车马铜饰。于是,有人推测,葬在这个墓地的家族是富贵人家。甚至根据出土大量刀、剑、戈、矛等青铜兵器及马具,推测王大户墓地可能是一个游牧民族将军的家族墓地。

微信图片_20210216153239.jpg

殉葬牛头骨

但有专家不认同这个推测。

宁夏在原州区彭堡、西吉县新营等地先前发掘的北方系青铜文化遗存也出土了青铜兵器,及大量马、牛、羊殉葬头骨。如果仅以墓葬中出土了青铜剑证明墓主人就是贵族的话,那么以前发掘的众多墓葬主人都是贵族?如果仅以墓葬中出土的兵器证明是墓主人是军人身份的话,那么以前发掘的墓葬主人都是将军?显然,这样的推测是不成立的。

因此,王大户墓地可能是一个很普通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游牧民族墓葬群。出土青铜兵器只能印证生活在这一带的游牧民族具有尚武精神,“好带刀剑”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即使死去也要带着心爱的兵器入土。

因为游牧民族放牧着大量家畜,家人去世,用二三十件马、牛、羊头骨殉葬也不是件太奢侈的事。再者,游牧民族平时就以马、牛、羊肉为主食,他们有可能把平时宰杀的牲畜头骨积攒下来用于殉葬。还有一种可能是,这些殉葬的牲畜头骨不是一个家庭一次宰杀的,而是亲朋好友各宰几头凑的“份子”。从这个意义说,把牲畜头骨层层叠压在人骨上面不是一种财富的象征,而是为了威慑,或为了迷惑盗墓贼 (发掘的7座墓葬没有一座被盗)。因此,墓主人不一定是富人或贵人,很可能就是寻常百姓。

汉朝时期的墓葬中也有很多牛头骨殉葬,还有牛俑。比如贺兰暖泉汉墓群里的陶牛俑、吴忠同心倒墩子匈奴墓中有牛、马、羊的头骨。

微信图片_20210216153203.jpg

踩在天王足下的牛

镇墓神俑是古代人们防止魍魉鬼怪对墓主灵魂的侵害,捍卫其祖先及随葬品不受侵扰而安放在墓中的。镇墓神俑包括镇墓兽、武士俑、天王俑等。固原南郊王涝坝村北周宇文猛墓、深沟村北周李贤墓、小马庄唐史道洛墓和南塬唐墓出土的镇墓兽、武士俑、天王俑等较为独特。

宁夏博物馆收藏着几尊出自固原南塬汉唐墓地的天王俑。他们头戴头盔,身穿明光铠,嘴大张,怒目圆睁,眉弓突出,唇上八字胡,唇下有一撮小胡须。右臂折肘握拳,左手叉腰,右腿直立,左腿弓膝,脚踏卧兽。

微信图片_20210216153209.jpg

被天王踩在足下的卧兽是牛。要么四蹄朝天,被天王踩翻在地,使着蛮力想翻身,但“天王”摁着丝毫没饶过它的意思;要么被天王实实地踩在牛头上,被拿捏得死死的,牛目圆睁,牛气冲天,却动弹不得。

这是古代工匠为了突出天王的气概,在天王脚下添置了凶猛的怪兽作为反衬。用夸张的手法,通过高矮强弱的对比,在天王俑身上明确表达出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主题。

这牛也可能是“牛鬼蛇神”的牛鬼、牛魔王的形象。

微信图片_20210216153222.jpg

西夏牛耕壁画

古代文献中最早记录牛耕的是《论语》。《论语•雍也》记载:“子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对仲弓说,犁地的牛生的小牛是赤色的,毛色好,角也长的漂亮,如果就因为是犁地的牛生的牛,身份有问题,不用它来祭祀,山川都不忍心了。可见,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用牛犁地的现象已经存在了。

《战国策》记载赵国的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避免与秦交战时,历数秦人在经济、军事、政治方面的强势。其中经济上的重要一点是“秦以牛田”,即秦人用牛犁地,可见在战国时,牛耕在当时还不是普遍现象,还是一项前卫科技、国之重器。

微信图片_20210216153151.jpg

在彭阳县新集北魏墓中出土了以陶牛车为中心的军事出行仪仗队。陶牛稳健有力,神采自信而矜持,体现了墓主人的军事首领的德高望重。在汉代初年,还是“诸侯贫者或乘牛车”,到了西晋时期石崇就用牛车和王恺斗富。北魏时期,皇帝的御车都要用牛拉。也就是这个时候,以牛车为明器成为社会流行的时尚。这可能与当时士大夫阶层尊崇黄老之道,回归本真自然、关注内心生活、追求闲适慢生活有关。

微信图片_20210216153227.jpg

西夏鎏金铜牛

鎏金铜牛,是宁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如真牛一般大小的鎏金铜牛安安静静地卧着,青铜铸造,外表通体鎏金,代表了西夏时期当时最高铸造技术成就。

西夏壁画《牛耕图》。图中一人扬起鞭子,赶着两头牛,“二牛抬杠”在地里耕作,逼真再现了西夏劳动人民的耕作场景。

“二牛抬杠”的牛耕带来的第一个结果是深耕,深耕能比较彻底地消灭杂草和病虫害,改良土壤,还能加大吸收人工施肥、水利灌溉的能力。带来的第二个效果是取代了用人力踩耒耜翻土的劳动,不但直接减轻了人们的劳动量,还能大大提高劳动效率,便于大量开垦荒地,从而提高粮食的总产量,生产更多的粮食,为人口的持续增长提供了粮食保证。

自牛耕开始实行以来数千年的时间里,由于朝代的变更、社会制度的变革,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过多次变化,但是以牛耕的方式进行耕作一直持续到现代化的拖拉机出现为止。在使用拖拉机耕地之前,牛耕始终是中国农村的第一生产力。

正是牛耕才诞生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也衍生出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等中华民族的埋头苦干、勤劳奉献精神。(宁夏日报记者 王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