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考古六十二载 揭开“夏都”神秘面纱 致富铆足劲,幸福日子长(新春走基层·脱了贫更要加油干) 春风暖童心——江苏南京春节暖心举措关爱随父母就地过年的流动儿童 春节假期过后迎来招工潮 各地纷纷打出招工“组合拳”留住人才 话说新农村:看得见摸得着 学了就能鼓腰包 昔日“天井”锁山村 今朝汽车开进家 重庆两江新区 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506家 “一号文件”为乡村振兴播下新“种子” 海南教育制度创新释放活力 近三年30余所知名高校落地办学 珠江委河湖违法陈年积案全面清零 “拼劲儿”也要使对路 广西鱼峰 科技赋能“网红”产业 如何避免“教育焦虑” 协作机器人发展不能靠廉价要靠平台化 “宁津制造”谋变,智能技术成制胜招 蔡晨阳:给昆虫写“家谱” 菜鸟棒球妈妈,运动的样子很美 处罚95人!山西打击野外违章用火 公布十起典型案件 福建整治“天价岩茶”乱象:要求明码标价 杜绝虚假宣传 火大烟浓 民警辅警冲进屋子拎出液化气钢瓶 中小学开学 专家劝家长过于紧张其实是多此一举 祛斑留疤痕,美容反变“丑” 起诉后获赔4000元 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陈金龙:练“十八般武艺”化解农村纠纷 滨海新区实力出演天津新版“双城记” 收藏奥运“礼物”的人们:有些藏品值得一生寻觅 带娃看电影动静太大 引发纠纷打了起来 南京展出系列画作纪念丹麦人辛德贝格 男篮美洲杯预选赛美国队全胜收官 中小学生与智能手机如何平衡 清馨苑社区践行慈孝教育 青少年争当小孝星 盐池县春节假期接待游客6.7万人次 至少两三门 开支数万元 精准护航返岗 保障节后复产——长三角地区开行首趟复工定制专列 中国援毛塔畜牧业项目成功交接!宁夏选派专家安全回国 醉酒乘客遗落五千多元    的姐毕燕及时上交归还 雅苑社区:开设垃圾分类课堂培养环保小达人 疫情下的全球旅游业该何去何从? 首府实现跨省异地就医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 《士兵突击》15年后重聚,“许三多”这样说…… 京能天下川别墅区成私搭乱建重灾区 音频 | 12名宁夏税务人带着《山海情》方言配音秀来了…… 银川跑友牛年流行跑“牛”图 防止在线教育疯狂“烧钱” 陷入恶性竞争 刘木华委员——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铁路等部门守护春运平安出行路 六盘山隧道突发火情 宁夏交投高速公路管理公司高效处置 宁夏水土保持信用惩戒“第一单”开出后 山东小伙封书源获正能量奖金5000元 打造好盐池县全域旅游“新名片” 中欧班列“中通道”进出境中欧班列破6000列
你当前位置:首页 >国内新闻 >

二里头考古六十二载 揭开“夏都”神秘面纱

2021-02-22 13:02:59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2月22日电 题:二里头考古六十二载揭开“夏都”神秘面纱

作者 郭超凯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史书记载,治水有功、德高望重的大禹成为部落领袖,并成立了夏朝。但这一久远的民族记忆,因时光的流逝而变得略显模糊。

所幸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古老“夏都”的神秘面纱,如今二里头遗址为夏朝都城遗存已逐渐成为学界共识。这个遗址到底有何特殊之处?它对佐证夏朝存在有何帮助,又是为何被认定为夏朝都城的?

夏朝是否真实存在?

夏朝是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诗经》《左传》《尚书》等众多先秦典籍均提及夏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清晰记载了夏商周三朝更替的历史。但20世纪初,一批受西方现代治学方法影响的知识分子,搅动了以“信古”为主流的中国学界的一潭死水。“大禹治水”等故事在这股“疑古思潮”中被古史辨学派归为传说。

为了证实夏朝的存在,1959年,71岁高龄的史学家徐旭生从北京出发,前往河南、山西一带寻找“夏墟”。在豫西密集考察一个月后,徐旭生团队发现20余处遗址,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位于偃师二里头村的遗址。

随着考古发掘的推进,这个沉睡3000多年的都城遗址带给外界无尽的惊喜,并成为揭开古老文明的“无字天书”。时至今日,二里头遗址实证为中国最早王朝——夏朝中晚期都城遗存已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

但关于夏朝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议至今没有停止,而能够直接证明古代文明存在的证据正是文字记载。20世纪初,民国大师王国维成功释读了甲骨文,证明《史记·殷本纪》记载的商朝事迹为信史;1928年开始的对安阳殷墟的发掘,确认该地为商朝晚期都城,从而在考古学上确立了殷商文明。外界认为,夏朝如要“自证”存在,恐怕也得依靠甲骨文等直接文字材料作为佐证。

二里头为何姓“夏”?

尽管夏朝是否存在仍有争议,但这并不影响二里头遗址在中国考古界声名显赫。这座村庄有何特别之处?二里头究竟姓“夏”还是姓“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领队赵海涛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二里头遗址被发现的头20多年里,学界普遍将其认定为商都。直到197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邹衡教授提出‘二里头遗址为夏都’说后,近三四十年才逐渐达成共识。”

赵海涛介绍道,之所以判定二里头遗址为夏都,主要出于三方面的科学考量。首先是通过考古地层学、类型学来判定二里头所处的相对年代,它处在龙山文化和商朝文化之间。其次是通过碳14年代测定法,测定二里头遗址至今3800到3500多年之间,年代跟史书记载的夏朝中晚期比较吻合。此外,二里头遗址所处位置是河南省西部,这也符合史书记载的夏朝主要活动区域。

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开展,通过碳14测年、文献记载、考古地层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二里头文化主体部分为夏文化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历经62年的考古挖掘,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个看起来并无二致的小村落,却是打开夏王朝历史大门的一把“钥匙”。

“中国龙”惊艳出土

在二里头遗址众多文物中,近年来最令人兴奋的无疑是2002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那年初春,二里头工作队正按部就班进行作业,工作人员在一个青铜铃周边发现许多散落的绿松石碎片,且呈现出一定规律性。为保存原貌,考古队决定将有绿松石器的范围整体套箱起取,运回北京的考古实验室。

历经数月精细的清理提取,一条栩栩如生的“蛟龙”映入眼帘。这是一条长近70厘米、由2000余片绿松石组成的龙形器。龙身曲伏有致,鼻眼生动传神,堪称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这一“超级国宝”的发现,让专家学者们惊喜万分,众人合议将其命名为“中国龙”。

“2002年绿松石龙形器运回北京、2004年清理时,我就经常去实验室现场查看。当时公开报告最早对外发表的那几张绿松石龙形器的完整照片,正是我拍的。”回忆起当年的考古过程,赵海涛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告诉记者,绿松石片原应粘在某种有机物上,但其所依托的有机物已腐朽。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目前绿松石龙形器还保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有待一日将与公众见面。

“中国龙”的出土只是二里头遗址的冰山一角。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中国最早的车辙、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在62年的考古挖掘中,二里头遗址不断刷新着“中国之最”。

“无字天书”仍待挖掘

从“中华第一龙”到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二里头遗址的考古成就惊艳世人。62年间,以首任队长赵芝荃、第二任队长郑光、现任队长许宏为代表的三代考古人在二里头坚守和发掘,让沉睡了3000多年的夏都城遗址得以重见天日。

62年来,直接参与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有上百人,赵海涛便是其中一员。从2002年到二里头遗址工作以来,赵海涛已在这里深耕近19年。三代考古人如候鸟般往返于北京和洛阳,把美好韶华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事实上,田野考古条件艰苦,周期长、任务重,要潜心扎根下来并不容易。赵海涛坦言:“考古在外界看来比较有意思,但这项工作需要沉下来心来。”正是一代代考古队员的坚守,让世界得以见证“中国最早王朝”的神秘面貌。

目前二里头遗址的勘测面积约有300万平方米,三代考古人用62年仅发掘了1.6%。对考古工作者而言,二里头遗址这部“无字天书”才刚刚翻开,“中国最早王朝”的探寻之旅未完待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