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你还在记日记吗? 湖南女法官遇害案一审宣判 被告人向慧被判死刑 2021中国(广东)大学生时装周开启时尚逐梦旅程 百余件苗族银饰文物在沈阳新乐遗址展出 全国劳模高铁站急救巧施银针:抽搐病人很快转危为安 “减肥神药”竟成“中华老字号”,谁是背后推手? 这70个非法社会组织被取缔 民政部公布第三批名单 广东茂名警方破获首例GOIP电信诈骗案 宁夏多措并举推动外贸运行稳中向好 《速度与激情9》实拍飙车戏报废200辆车 城市围棋联赛2021赛季即将在北海开幕 高校毕业生就业,向左走向右走? 银川市公布第四轮核酸检测结果及病毒基因序列测定结果 阅欣路两侧167个停车位“蓝变白” 带上身份证,一分多钟就搞定 看平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如何入市 前四月我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地上车位不包月荣锦苑西区业主有意见 宁夏全力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围绕“盘活增值”,宁夏勾勒土地“改革路径” 宁夏总工会开展为职工办“十件实事”活动 民警梁逸明救醒晨练昏厥老人 英超-卡瓦尼远程吊射破门 曼联1-1战平止主场连败 “筑梦行动—残疾人特殊艺术扶持计划”公益项目启动 宁夏推进“减假暂”专项整治工作 帮人揽工程收好处费 海口城投公司原董事长一审获刑14年 教育专家学者齐聚南京共探传媒艺术新发展 京台两地“云端”共享垃圾治理经验 一家四口中三个是渐冻症患者:从不单向地接受馈赠 北京市教委通报“优才教育”违规举办学科考试:立即叫停 新京报社论:别让“营商环境评价”变成利益交换的筹码 云南大理漾濞县连发3次地震 震级最高4.2级 大学毕业后你会选择去养猪吗?研究生年薪18万元起 山东曹县县长:曹县“走红”与当地人互联网思维有关 “中国旱极”敦煌现罕见“冰雹雨” 今天北京西部有阵雨或雷阵雨 阵风或达6级 2021“百万老广游贵州”首个旅游团启程赴黔南避暑 饭圈文化“野蛮生长” 如何理性追星需全社会共同回答 “完达山1号”被放归自然 科研人员将对其持续进行监测 大数据发现全球有500亿只鸟 家麻雀等4种跻身十亿俱乐部 南方地区将有较强降雨过程 局地伴有强对流天气 长江流域今年汛期或将出现旱涝并重局面 曾前往这8家医疗机构的居民注意!六安卫健委提醒加强健康监测 京台两地在线分享生活垃圾治理经验 毕业6年后,他将自己的遗体捐赠给母校用于医学研究 自称“苹果授权店” 卖的保险非官方? 全职妈妈:勇敢抑或无奈 封杀23万天,网红殷世航彻底被盖上“网黑”封印 银发族“触网”也沉迷 专家支招手机App应“适老” 北京地铁热线一年接听来电17万通
你当前位置:首页 >国内新闻 >

数字时代,你还在记日记吗?

2021-05-19 11:03:52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数字时代,你还在记日记吗?

文/胡泳

发于2021.5.17总第995期《中国新闻周刊》

康奈尔大学的李·汉弗莱通过对信件、日记和其他前数字时代的表达手段的研究发现,如果放眼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单向的、广播式的“大众媒体”并不是标准现象,相反,人际的、多方向的沟通才是主流——就像现在的博客、Twitter和Facebook一样。媒体从来就是个人化和社会性的。换言之,当我们以为自己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沟通方式时,我们其实是在重返过去。

汉弗莱说,直到最近一百年来,日记才被视为私人文件。在19世纪晚期,来访的亲朋好友会聚在一起,互相阅读日记,以此来了解最新情况并分享生活。在美国早期的城镇中也保存着日记,标记和记录重要事件:婚礼、出生、死亡和其他对整个社区都很重要的事件。这样的日记在本质上是社交性的。

而且,通过日记,人们一直在记录自己的日常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进行反思,这比Twitter和其他社交媒体平台存在的时间长得多。然而,不可避免地,社交媒体逐渐变成我们记日记的标准方式。例如,Twitter本身具有自我反思性,人们想将Twitter设为自己的日记。但是日记难道不应该是私人的吗?在互联网导致公私领域混淆的情况下,显然并非如此。

让我们暂且放下日记的社交性不谈。一个现象很明显: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我们正逐渐回归到旧日的一种习惯,即个人渴望记录自己的存在。当然,很少有人用笔和墨水写日记了。不过书本日记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即使在形象取代文字作为意义的主要载体以及注意力空前萎缩的时代,想象这种形式的新用途也是很有趣的。

日记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结构物,在时间的长河中,它被证明适合人类的许多努力:宗教和精神追求、社会联系、心理治疗、科学数据收集、文学实验和哲学沉思等等。

日记可以为孤独的旅行者提供陪伴,并且,在人生的道路上,当你缺乏其他支持的时候,可以为你提供一个专注的、不那么武断的倾听者。日记在很大程度上见证了历史,保留了个人或家庭历史的关键时刻。它开辟了一个空间,作者可以在这里演练自己对社会压力的抵抗,或者积蓄力量,对具有挑战性的道德问题作出应有的抉择。

数字日记——不论是一个视频播客还是一个社交媒体账户,按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记录作者的生活——能够达到类似的目的吗?日记的比特化是代表了对当代社会的必要适应,还是会扼杀日记中原本那些最有价值的方面?

到目前为止,印刷书籍还没有在电子书出现以后变得过时。我们也不必假设,日记的下一阶段必定会被全部转化为存储在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流。也许日记会迎来一场传统的复兴,在本世纪坚持维护它用纸与墨构建的家园。

而如果它真的演化为纯粹的数字在线形式,那么日记是会蜕变为一个即时的视频、图文和文字组合,徒劳地试图捕捉不断加速的当代生活,还是说它将类似于“慢食”运动——找到某种方式来集中注意力,拉长时间,通过写作反映和探索想法,但也不像旧日的日记那样维持一己的私密性,而是随时发布到全球读者的眼前?

今天的日记作者将定义明天的日记。如我所说,日记已经表明它可以改变其形状来应对每一个新的挑战。日记制作的新形态,对我们的个人旅程、对未来的日记读者、甚至对历史,都意味着什么呢?

(作者系数字思想者)

《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第17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