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禁区”飘来“绿色哈达” 今年来浙江安全生产领域罚款1.86亿元 加强行政司法联动 四川:社会办医疗机构严禁接诊新冠症状和“红、黄码”患者 牡丹为媒通联世界 宁波国画教师云端授课“洋学生” 疫情之下,出行需要注意什么 内蒙古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 与南京关联确诊病例曾住同一层楼 现有防控措施对德尔塔变异株是否有效?官方解答 浙江暂时关停棋牌室、麻将房等室内密闭休闲场所 经过三年努力通过司法考试 她将成中国第一位聋人律师 如何健康“追星”? 专家这么说 湖北游客滞留张家界武陵源 乐当志愿者携手抗疫情 藏北高原那曲曾经医疗条件最薄弱 如今有怎样的变化? 直击南京禄口机场疫情首批患者出院 6名患者年龄在41-72岁之间 北京明确住宅维修责任 将建立先应急后追偿制度 重庆进入连晴高温时节 森林草原防火形势严峻 扬州政务热线增心理咨询“专键” 缓解市民压力 北京:此轮疫情与南京疫情属同一传播链 两地升级为中风险地区 中国军人血与情 特战营长的26块伤疤和1封家书 南京首次下调部分区域疫情风险等级:全市核酸筛查范围进一步缩小 上海:确诊病例感染德尔塔变异株 68517人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扬州瘦西湖景区辖内已封闭10个区域 涉及4367人 河南郑州: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任务已完成 5个地区调整为中风险 汕头海事局抢在台风“卢碧”前成功救助7名遇险渔民 扬州新建9个核酸检测实验室 每天可完成300万份左右样本检测 上海严禁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联考或月考 重庆江津双福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已采样超14万份 上海:早餐服务创新不断,社区AI食堂来了 海口美兰机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采样人数逾万 扬州全市4家医院保障非绿码孕产妇不间断医疗服务 社会老龄化加深 上海多措并举探索营造医疗机构“老年友善”环境 贵州思南: 做好“牛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增内力强根基 浙江台州产业援疆助力受援地高质量发展 台风“卢碧”致沿海暴雨 福建加强防范 珠江流域多举措防范台风“卢碧” 他们的岁月,就像他们的爱情故事 通用汽车股票今天暴跌 这两只飙升的生物科技股让纳斯达克走强 这个严重做空的生物技术公司终于有了一些好消息 今天股票快速下跌 股价在收益前交易走低 基石建筑品牌股票今天下跌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河北多元举措筑牢疫情防控防线 湖北荆门宣布中心城区全员核酸检测 扬州主城区已完成两轮大规模核酸检测:发现阳性感染者26人 8月5日起,河南郑州10个地区调整为中风险地区 一句承诺16年坚守 浙江老人刘祖才照顾村邻5800多个日夜 浙江三门发现1名湖南张家界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云南昆明边检站:暑期非紧急非必要不出境 中缅边境执勤点:帐篷被暴风雨吹“出国” 郑州对部分区域实行封控管理 封控区内人员“只进不出” 湖北荆门掇刀区兴隆街道被划定为中风险地区
你当前位置:首页 >国内新闻 >

“造林禁区”飘来“绿色哈达”

2021-08-05 17:03:56来源:中国新闻网

【重走天路看变迁】“造林禁区”飘来“绿色哈达”

中新网客户端山南8月5日电(左宇坤)“举目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对于一些山南雅鲁藏布江(以下简称“雅江”)沿岸居民来说,曾经一年365天,有200多天都是这样黄沙弥漫的日子。

近日,中新网记者来到西藏山南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这片土地曾被喻为“造林禁区”,可几十年里间,山南人让这片几乎寸草不生的荒漠变成了一道绵延160公里、平均宽1.8公里的“绿色长城”。

治理初见成效的山南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中新网 左宇坤 摄治理初见成效的山南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中新网 左宇坤 摄

满天黄沙中长出桑葚果

“1967年,我第一次从拉萨到山南,看到雅江两岸的沙滩上几乎一棵树都没有,放眼望去,都是看不到尽头的漫漫黄沙。”原山南市林业局局长李纯禄回忆说。

“后来开始种树,环境好多了,这两年每年风沙天10天左右。”山南市扎囊县县长索朗格桑回忆道。如今,沿着雅江一路前行,只见蜿蜒的雅江防护林,如一条绿色的哈达,铺展在江水沿岸。

上世纪80年代初,雅江河畔还几乎都是裸露的沙丘,流沙从山地到河漫滩分别以爬升沙丘、网状沙丘、新月形沙丘链、新月形沙丘等多种形态存在,初步统计面积达到100余万亩。山南政府决定在雅江沿岸修建防护林,横跨雅鲁藏布江谷地乃东、扎囊、贡嘎、桑日4区县的雅江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正式开始。

“传统的方法是用废树枝等摆成方格等一定的形状压沙,里面再种上植物,效果很好但树枝往往四五年就腐烂了;最近我们在尝试推广一种新型化学材料方格,成规模快,且能维持七到十年。”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常学向对记者说。

山南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一角。 中新网 左宇坤 摄山南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一角。 中新网 左宇坤 摄

据常学向介绍,目前的试验不仅在寻找能适应西藏沙地生长且耐干旱的沙生植物以防风固沙改善环境,还希望能通过沙生经济作物,如沙棘、果桑等,为村民带来新的经济来源。“去年我们进行了300亩的试验种植,种的果桑已经结了桑葚,个头比较小但口感很好。”

山南市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科技术员李聪告诉记者,2005年以来,山南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完成防沙治沙面积4.8万余亩。通过引导该示范区周边农牧民群众参与重点国土绿化、防沙治沙工程项目建设,学会了治沙技术;通过安排生态管护岗位,为周边农牧民群众提供劳动就业机会;建成苗圃基地9028亩,带动当地群众就业252人,累计增收1015.5万元。

护林“父子兵”

不仅有专业的研究学者为雅江沿岸的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科学帮助,因为吃够了风沙的苦,许多当地人都把防沙治沙当成自己终生的事业,为之奋斗并传承下去。

山南人奉献于林,也感恩于林。

达瓦坚参(右)和达瓦欧珠(左)。 中新网 左宇坤 摄达瓦坚参(右)和达瓦欧珠(左)。 中新网 左宇坤 摄

“早上八点左右从家里出发,晚上七八点收工回家。巡林、看树木的长势、灌溉剪枝、清理死树、统计补种”,这样的日程,74岁的雅江防护林第一批护林员达瓦坚参坚持了几十年。

在儿子达瓦欧珠的记忆中,父亲每天出门都会带着一块糌粑当午饭,风雨无阻去巡林。“有时候天气不好,他回来时满身泥巴,鞋子的颜色都看不出来。”

30多年的管护工作让达瓦坚参从对树木管护几乎一窍不通的新手变成了半个林木专家,每到植树季节,树要什么时间栽、栽多深、行距多大等问题,都是他来指导村民。

年少时常常跟在达瓦坚参身后跑过一列列沙丘上的树林的达瓦欧珠,也逐渐对林子产生了感情。27岁那年,达瓦欧珠从部队转业,也成为了一名护林员。

当年,达瓦坚参巡林时全靠步行,万亩林子转完一圈基本一天时间就过去了。现在防护林里修了便道,用在路上的时间少了,但为了防止有人私自伐木盗木,父子俩还是会带着简单的干粮出门,像当年一样,风雨无阻地一待就是一整天,成为雅江防护林的“父子兵”。

“春天栽,秋天亡,到了冬天下灶膛。”这曾是流传在山南农牧区群众中的一句顺口溜。但从1983年的那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在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沙滩上长出了第一片80亩的固沙林开始,山南人耕耘了30多年,让这片几乎寸草不生的荒漠飘来“绿色哈达”。

工人在沙丘上进行防沙治沙劳作。 中新网 左宇坤 摄工人在沙丘上进行防沙治沙劳作。 中新网 左宇坤 摄

“最近发现我们这里长出蘑菇了,这从生态上看是治理得比较好的体现。”李聪高兴地对记者说。东北林业大学毕业的李聪曾在东北当过兵,见识过肥沃的黑土地上多少树苗随便种,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来到了雅江这片看起来尤其贫瘠的土地。

“在这里,我更像是开拓者而不是守护者。以后退休过来,我可以很骄傲地说,这树是我种的。”李聪身后,生的绿意正不断地自沙丘中蓬勃涌现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