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为我区捐赠丰田无障碍车 石嘴山市开展七大重点行动 为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 数聚宁夏 算领未来|华为数据中心能源助力宁夏中卫打造全球领先绿色算力集群竞争力 “贺兰山东麓”敲开“世界葡萄酒之都”的大门 【地评线】贺兰山网评:过于自信也会导致上当受骗 数聚宁夏 算领未来|第五届云天大会在中卫开幕 遇见中国之美·中卫66号公路 宁夏回族自治区通信管理局 宁夏回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清退宁夏属地僵尸类APP的通告 中宁一案例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男子轻信网贷被骗1万元 宁夏涉农企业享留抵退税扩围“红利” 36只“迷途羔羊”引来十余名“羊倌”争领 银川市总工会把劳模工匠请进校园激励青年学子 行业头部企业加速布局宁夏算力枢纽 宁夏乡村游订单同比增223% 【黄河安澜】秋意渐浓 黄河两岸景美如画 前8个月宁夏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0.5% 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 石嘴山市加速解决房屋产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 湖城之秋——打翻了的调色盘 中宁县检察院落实工作机制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 宁夏原创音乐剧 《花儿与号手》喜摘文华大奖 首届“西部数谷”算力产业大会主论坛举行 敢做“无人区”的探路者 宁夏中卫:电力护航云计算产业高质量发展 【地评线】贺兰山网评:算力产业驱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禁毒宣传进校园 提高学生辨别新型毒品能力 贺兰县:直播带货开启残疾人灵活就业新模式 借款人不还钱,担保人被司法拘留15日 宁夏隆德县完成首笔用水权质押贷款 宁夏明确2022年社保缴费基数 小说《微水浮尘》在京首发 同名广播剧上线 宁夏泾源 “电”亮山乡 好山水做出“富民”好文章 专家学者聚首 为创投行业把脉支招 吴忠利通区:石榴花开情更浓 西夏区铲除毒品原植物160余株 中宁县检察院为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保护伞” 社交平台上的反诈联盟:被骗、救赎与博弈 乘势而上 随“算”而动 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在上海开幕 宁夏线上直播带岗招聘活动帮助残疾人实现精准就业 2022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主体活动闭幕 变“带货”为“带岗”,银川这场招聘会为残疾人提供246个就业岗位! 首届中卫·房车文化节暨消费惠民活动启动 秋季跟风刷酸 小心焕肤不成反“烂脸” 不再“守着黄河缺水喝” 被基础设施网“包裹”的幸福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新赛道”寻求新动能 金凤区法院一审公开宣判一起涉养老诈骗案件 来吧,展示!首届“西部数谷”算力产业大会等你来 宁夏水投集团:三项制度激活企业原动力
你当前位置:首页 >民生关注 >

从“农业学大寨”到“乡村振兴”——深藏乌蒙山的国家记忆

2021-05-25 15:03:26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曲靖5月25日电 题:从“农业学大寨”到“乡村振兴”——深藏乌蒙山的国家记忆

作为 缪超

走在攀枝嘎青山绿水间,一台台由石头垒砌的梯田里种着马铃薯、玉米、水稻和蔬菜,格外吸睛。它们有一个特殊而厚重的名字——大寨田。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云贵交界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普立乡攀枝嘎村,当年“农业学大寨”造出的石梯田不仅解决了温饱,如今俨然成为一道追溯国家记忆的历史遗迹,为当地新兴旅游产业提供支撑,亦为乌蒙山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精神动力。

图为一位农民坐在“大寨田”的石梗上休息。 缪超 摄图为一位农民坐在“大寨田”的石梗上休息。 缪超 摄

农业学习大寨

“扛长工没铺盖,卖儿郎当乞丐,终年还不清地主的债,有女不嫁穷大寨。”这正是旧社会深处山西太行山区大寨人的生活写照。

“一把泥巴一粒种,一个旮旯一颗苗,晴也愁、雨也愁,无雨三天旱,有雨泥石流,槽田洼地遭水毁,满山偏野光骨头。”这是旧时深处云南乌蒙山区攀枝嘎人的生存环境。

“我们的自然环境和大寨的相似,人的命运也相似。”花甲老人顾绍碧站在攀枝嘎“大寨田”一旁说。他曾任攀枝嘎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学大寨成功让我们告别饥饿。”

1953年冬天,为了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大寨人在党支部带领下,制定了“十年造地规划”,开始在荒山野岭上打石筑坝、填土造田、整平土地。经过整整5年奋斗,4700多块零散地连成了2600多块平整地,1962年粮食亩产就由1952年118.5公斤增加到372公斤。

大寨的创业道路体现了当时中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1964年,全国倡导“农业学大寨”,将大寨经验推向全中国。

图为尼珠河景区的峡谷栈道。 缪超 摄图为尼珠河景区的峡谷栈道。 缪超 摄

当时,攀枝嘎共有14个生产队,31个自然村2620人,总耕地面积3224亩。顾绍碧回忆,“攀枝嘎”在彝语里意为“夹杂大山岩石里的地方”,山高谷深,丛山峻岭,重崖叠嶂,土贵如金,水贵如油,“1964年产粮80万公斤,人均口粮160公斤(包括种子),每年都要靠国家供应一部分口粮和拨给救济款。”

1968年,时任攀枝嘎大队党支部书记马树逵带着所有人的殷切希望到山西大寨参观学习。不识字的马树逵从大寨带回来一块石头、一把泥土,激动地说,“大寨的土没有我们的肥,我们的石头也不比大寨的硬,他们能把过去的穷山恶水改造得山新地平,我们为什么不能?”

当年,攀枝嘎坚定了继续“农业学大寨”的信心。人们把石山炸平,为了贵如珍珠的土,炸石之前得先将石缝里的土一点点刨出来收集好,再炸石,然后砌石埂,在石埂围拢好炸出来的石地上,先在底上铺上大一点的石头,上面再铺小石头,再上面放上一层碎石,地垒平了,这时候大人孩子再一起动脚动手,背上背箩开始去四山八洼石头缝里找土。

“一捧,一堆,一点点铺在碎石之上,直到土的厚度达到10公分左右,这样一块土地才算是基本完成。”顾绍碧回忆,攀枝嘎人前后艰苦奋斗长达30年时间,共造出1860亩土地,1974年产粮166万公斤,1994年产粮210万公斤。“1974年大家就吃饱了,攀枝嘎成为云南省乃至全中国农业学大寨的典型。”

图为尼珠河景区的峡谷栈道。 缪超 摄图为尼珠河景区的峡谷栈道。 缪超 摄

走向乡村振兴

青石板上种庄稼,而今犹忆攀枝嘎。普立人继承并秉持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攀枝嘎精神,近年来的脱贫攻坚中,普立乡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在“大寨地”的基础上,相继建设了香菇种植基地和生猪养殖基地,并依托退耕还林项目发展核桃种植,实现了产业多元化。

记者在“大寨地”看到,一旁是农民自建的崭新砖混结构楼房,还有灰白相间整齐划一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房屋。硬化公路铺到了家家户户门前,房屋周围种上蔬菜和花草。普立乡在2020年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图为尼珠河景区里高268米的户外观光电梯。 缪超 摄图为尼珠河景区里高268米的户外观光电梯。 缪超 摄

如今,摆脱贫困束缚的人们回头重新审视家乡的山山水水,发现这里有雄奇峻峭的大山、绿意盎然的森林、幽深静谧的溪谷,还有历史厚重的“大寨田”遗址景观。

云南是旅游大省,游客一想到云南,首先想到的是拥有大理、丽江的滇西,再次是拥有西双版纳、普洱的滇南。“滇东北无旅游一直使这片区域处在尴尬状态,旅游也是我们目前想要突破方面。”普立乡乡长杨洁告诉记者,普立乡正在依托攀枝嘎农业学大寨遗址、尼珠河谷与青山秀水发展旅游产业。

除了在普立乡随处可见的“大寨田”之外,攀枝嘎农业学大寨遗址还包括了招待所和礼堂。记者走进遗址招待所,里面陈列着众多农业学大寨时期的历史遗物,二楼、三楼设有大通铺,可供前来参观的游客住下来,体验历史生活。

距离遗址不远处,尼珠河景区建设如火如荼,将成为滇东北旅游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打造了长3.5公里的峡谷栈道及游步道、长350米云端玻璃吊桥、悬挑玻璃观景台,尤其是高268米的户外观光电梯,建成后将是世界第一高户外观光电梯。”杨洁对记者说,现阶段尼珠河景区正与贵州野玉海景区联动开发,这可以增加普立乡旅游产业的纵深。

家乡旅游产业方兴未艾,在外多年的游子纷纷归乡谋发展。今年32岁的浦恩旭就是其中一位,他外出多年经营着一家通讯基站建设企业。去年,浦恩旭花费500万元在攀枝嘎老家宅基地上建起一家客栈,“一是为自己住的舒服,二是在旅游中淘金。”

攀枝嘎精神是一段攀枝嘎人在贫瘠的土地上搬山、炸石造田的历史传奇,也是一曲吃苦耐劳、战天斗地的英雄赞歌。过去,攀枝嘎精神引领攀枝嘎人彻底改变了攀枝嘎的落后面貌。

杨洁说,“将来,攀枝嘎精神继续指引着我们锐意进取,走上乡村振兴之路。”(完)

图为攀枝嘎青年回乡后建盖的一家客栈。 刘荣 摄图为攀枝嘎青年回乡后建盖的一家客栈。 刘荣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