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团委采取五项举措汇聚疫情防控青年力量 新建包银铁路惠银段顺利完成跨既有线架梁作业 多姿多彩的国际中文教学 女篮世界杯:中国胜波黑 宁夏全力打造“西部数谷” 银川:文明成校园最美风景 奔跑吧,我们的棒球队 银川市直机关400余名党员干部闻令而动 在收获中遇见最美的秋天 金丽娟:恪守本职动员家人奋战抗疫一线 党员示范引领让移风易俗深入人心 银川市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多部门联合治理电动车“飞线充电”“进楼入户” 宁夏启动危险化学品企业专家驻点指导服务工作 银川市招募疫情防控储备青年志愿者 自治区总工会筹拨150万元助力中卫市、中宁县疫情防控 宁夏积极防范疫情医废处置环境风险 惠农区:“导师帮带”助力“雏雁”变“头雁” 18个“一键式可视报警柱”亮相惠农街头 超市“四舍五入”多收5分钱,被责令退款整改 专家:发现风险及时报备 做好防护谨慎出行 村里来了带不走的 “电影播放员” 中卫农商行:“贷”动“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发展 盘盘宁夏1至8月“经济运行图” 金凤区备足物资保障“疫”线后勤 国网吴忠供电公司:保护鸟类与输电线路和谐共处 银川西兰花俏销北京上海香港 柯庄村:搭伙联干 抱团谋发展 用丰收色彩绘就乡村振兴美丽新画卷 二十四节气·秋分:故园应露白,凉夜又秋分 花样年华北区:防疫有力度更有温度 银川一女子轻信“算命大师”被骗4万元 永乐村:种好“产业树”铺就富民路 宁夏“碳普惠”平台上线 稻田趣味运动会里话丰收 银川市金凤区700名党员职工奔赴防疫一线 宁夏文明办致全区人民抗“疫”倡议书 宁夏下发紧急通知:排查9月14日以来有这些地方旅居史入宁人员 2022年度出版融合发展工程遴选结果揭晓 4名男子贴假标“套名牌”制售假酒获刑 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宁夏发布一批“无废城市”典型案例 石嘴山市“平安大树”荫护社会安定百姓安宁 为何要进行多轮核酸检测 检测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宁夏住房资金管理中心调整租房提取额度 警惕招募加盟代理骗局 宁夏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中宁启动“1+6”预案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惠农区千方百计促进移民就业创业 2023年《故宫日历》发布 “双减”一年,兴庆区校园迸发新活力
你当前位置:首页 >宁夏新闻 >

吴文彪:新闻战线上不退役的“老兵”

2021-08-23 14:37:34来源:银川晚报

吴文彪,既是一位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亲历者,也是一名投身新闻事业的优秀记者,曾任新华社记者,华兴时报总编辑。如今71岁的他,最大的爱好还是专注于做一些新闻类资料的整理工作。在他的书房里,放着几大箱子存有五六万张的新闻照片胶卷。吴文彪准备整理出来,将一些有历史意义的照片,捐赠给银川市档案馆。“回首过往,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带给我无限的乐趣,无论当时面临的是怎样的困难、惊险,现在回想起来都是最美好的回忆。”吴文彪说,他最向往的生活就是不断地超越自我,而从事新闻事业让他学会了不断地思考,这让他感到快乐,也是最大的收获。

能文能武选入新华社新闻大平台

20世纪70年代初,二十岁出头的吴文彪在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的宁夏煤炭建井处工作,平日里除参加建井体力劳动之外,闲暇之余就负责单位的黑板报文化园地,同时,吴文彪还是单位里勤快的新闻通讯员。

在当时,吴文彪这样能文能武很有“潜质”的人,是大有用武之地的。1974年他被直接借调到新华社宁夏分社学习新闻采编。“当时新华社总社要招聘300名记者,前提条件是从工农兵当中选拔。”吴文彪回忆说,他当时25岁,正好符合各项要求。经过培训以后,1975年吴文彪正式调入新华社宁夏分社,一开始担任文字记者,负责工业报道。

1979年,新华社宁夏分社决定,让吴文彪担任专职的摄影记者,而当时的他只具备一点基础的摄影经验。“还记得拍摄的第一张照片,是在西吉县反映农民抗旱补苗的场景,领导审核时给出意见是:人物不突出,场景不理想。”吴文彪说,正是第一张摄影照片的不足,让他有了一段很珍贵的学习经历,他被专门送到北京的新华社总社学习新闻摄影半年时间。

吴文彪说,自己是幸运的,有一个很好的平台学习和工作。他非常的热爱和投入,自此也给他的新闻摄影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学习回来后,吴文彪再次拿起手中的胶卷相机,从宁夏城市面貌变化、工业成就以及群众生活变化等各方面进行独到的记录。新闻摄影作品《黄河水上高原》、《今日西海固》、《昔日困难户,今朝买铁牛》、《建设中的宝中铁路》、《银川开通移动电话》……一系列反映宁夏本土建设发展的新闻摄影作品源源不断见诸报端。

“新闻职业很神圣,任务很光荣”

在吴文彪看来,能够投入到新闻摄影当中,既记录时代变迁的波澜壮阔,也能够关注平凡世间的人情冷暖,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

身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要靠“脑力+脚力”去完成每一次精准的有效拍摄,当时吴文彪为采集到丰富的一线摄影作品,每次下乡最短都要2个月时间。“西海固每个县待五天,一个月就过去了,如果期间因为采访进度等因素干扰,就得耗时2个月才够。”吴文彪说,经过1~2个月的采访拍摄,回到单位冲洗、整理,又是半个月。“那时候的摄影记者,不仅要精通胶卷相机的各项功能,还得会冲洗照片,同时更要有精准的拍摄技术,胶卷很贵的,不能因无效、重复的拍摄而浪费。”

吴文彪的摄影覆盖面不断延展。最早的贺兰山岩画,就是他通过细心观察和思考后拍摄报道的。上世纪80年代初,他拍摄的关于贺兰山岩画的摄影作品被很有名气的《巴西地理杂志》采用。继而,国际岩画组织在宁夏召开了3次研讨会,并邀请吴文彪列席。吴文彪说,那时候跑多远去采访都乐此不疲,山大沟深的路和曲折泥泞的路他都走过,遇到过困难、险境,但丝毫没有减少他对新闻事业的那份热忱。“那时候就觉得新闻职业很神圣,任务很光荣!”吴文彪说。

新闻园地上耕耘35年曾被袁隆平称赞

吴文彪是一个善于思考和研究问题的人,他总说:“照片最生动的不是景,而是人。”正是这种对新闻摄影执着追求的信念,让他成绩斐然。他在中国新闻学院进修时写的《暗访天桥》,开创了新华社暗访式目击新闻的先例,当时被《人民日报》全文刊登,并获得1986年度新华社好稿奖。这一采访和写作方式后来被新闻界同行广泛运用。他拍摄的新闻摄影作品《宁夏发现多子房小麦》的新闻图片,被《人民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登,并获得第十一届全国新闻影展铜牌奖。

吴文彪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敏锐地捕捉到新闻亮点,凭借着开阔的眼界和对宁夏本土人情风貌的了解,从小的切入口反映出重大主题。2002年8月,袁隆平首次来宁考察讲学,吴文彪全程采访,在短短两天半的时间里他迅速出稿,一篇名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塞上江南行》的报道,从谋篇布局到背景展示、细节描写都匠心独运。当袁隆平收到邮寄的报纸后,立即转达对吴文彪的谢意,并评价道:“这是所有写我的报道中最好的一篇。”这是一位科学伟人对吴文彪劳动的尊重,更说明吴文彪有着过人的良好新闻业务素养。

自从踏上新闻工作的道路,吴文彪在新闻园地上耕耘了35年,其中有27个春秋是在新华社记者的岗位上度过的。回顾以往,吴文彪说:“新闻工作是一条艰辛的道路,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苦学苦干潜心悟道,方有所成。”

记者手记:作为新闻战线上的一名老兵,吴文彪有近200件作品在新华社、全国和省级优秀新闻评选中获奖,曾被授予“宁夏新闻事业贡献奖”先进个人和宁夏首届“名记者”荣誉称号。当下新闻报道进入全媒体时代,不少新闻摄影记者多少会有一些矛盾,认为新闻摄影正在受到冲击,而吴文彪认为其实不然!“当代摄影记者要有创新,但是传统职业规范不能丢,身为专业人员要下功夫,要让新闻摄影图片对大众生活和价值观有正确的引导。”在吴文彪眼中,新闻记者这项职业始终是那么神圣而光荣。(记者 寇莉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