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安检、进小区,都要“刷脸”!这真的安全吗? 健康医疗大数据共享时代 切勿将公众变成“透明人” 这名保安大叔“不务正业”,为啥景区却给他发奖金? 新房变“水帘洞”,物业、开发商拒绝赔偿 责任谁担? 从“泥腿子”到“大工匠” 岳长平的“逆袭路” 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多阴雨 华北中南部黄淮等地有霾 藏在马桶里的证据:公开售卖攻击服务牟利被判刑罚款 重庆吊水洞煤矿事故被困人员1人获救,23人遇难 10岁男孩不慎掉进冰窟——危急时刻他跳进刺骨冰水 新房变“水帘洞”,物业、开发商拒绝赔偿 责任谁担? 健康医疗大数据共享时代 切勿将公众变成“透明人” 西藏阿里首现青藏高原木俑 匠心成就舌尖经典 面点大师蒸出“瓜果飘香” 主帅不好当!尼斯一波五连败,维埃拉黯然下课 CBA:广东队无缘十一连胜 福建队终结十二连败 石嘴山市启动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战 日媒:东京奥运举办经费总额已达1.644万亿日元 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分赛项总决赛在银开幕 银川市总工会启动“冬送温暖”活动 筹资20万慰问一线职工 吴忠市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 宁夏出台2021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大武口“人才+”汇聚发展新动能 宁夏出台社区矫正实施细则 “国字号”枸杞种质资源库落户宁夏 非遗传承人合作打造 高端建盏亮相“文博会” 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 杨郎:“亿元村”跑出小康加速度 高速公路上的“发明家”解决扫雪难题 未来三天青藏高原及西南地区局地有降水 浙江煤城的转型之路:告别“煤经济”走向“绿经济” 初中英语听说机考 备考缩至30分钟 奔向马里亚纳海沟11000米 西湖大学崔维成率科考团出海 重庆吊水洞煤矿仍有5名被困人员没被找到 井下积水影响救援 北京冬奥会志愿者 报名人数已超96万 重庆吊水洞煤矿事故被困人员1人获救,23人遇难 “志愿服务你我同行” 国际志愿者日庆祝活动在京举行 “国际志愿者日”聚焦志愿者 调查称提升公益效能仍需更多支持 专家齐聚共论“中国之治与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 300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宣讲活动让爱不“留守” 住房物业管理费 不再由政府定价 500斤猪肉配上2000斤酸菜 内蒙古“大后套第一锅”起锅 “量子大道”上的青年探险者 新版志愿服务促进条例计划明年颁布实施 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心里话:爱心会“传染” 新版著作权法将施行 摄影作品保护期延长 粤105个医共体实现县域全覆盖 “零等待”转诊助就医一体化 “志愿北京”注册人数超400万 北京消费季开启迎春消费月 【夜话】学会给生活做减法,你所失去的终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17所大学寒假时间表出炉 在京高校“错峰”分批放寒假
你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新闻 >

支付、安检、进小区,都要“刷脸”!这真的安全吗?

2020-12-06 11:04:02来源:央视财经

支付、安检、进小区,都要“刷脸”!这真的安全吗?调研结果惊人:30%受访者曾经……

从刷脸支付到刷脸取钱,从刷脸安检登机再到刷脸认证办事……刷脸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少人感叹刷脸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有人担心,这背后的安全隐患究竟有多大?

浙江杭州:进小区要“刷脸” 方便同时有担忧

在杭州御道家园小区,小区大门和单元楼门口都装上了人脸识别设备,只要是录入信息的居民,刷脸就可进入。

浙江杭州御道家园小区居民 章宝兴:以前要刷门禁卡,忘记带了就不能开,现在就比较方便。

也有居民对人脸识别采集信息表达了担忧。

浙江杭州御道家园小区居民 沈华:我们刷脸,所有的信息,包括住在哪一幢、我们家有多少人,都在物业备案过,我怕出现信息泄露。

不仅回家要刷脸,有的地方上厕所也要刷脸。一间位于广东东莞公厕内安装了一种“人脸识别供纸机”,虽然能够避免浪费。但是人脸识别的方式却引起了一些市民的担忧。

广东东莞市民 陈先生:我一进来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厕所要装个人脸识别呢?

人脸识别的“高科技”在校园里的应用也很普遍。中山大学2年前就启用了人脸识别门禁,必须是校内人员才能登记人脸信息,“刷脸”入校,而校外人员则要另外办手续。

一些能识别人脸的摄像头也步入许多学校的课堂,学生逃课、打瞌睡、走神都逃不过人脸识别的“眼睛”,在教室里使用人脸识别,是否侵犯了学生的隐私?

人脸识别技术到底有没有被滥用?近日,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机构发布的《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显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访者都使用过人脸识别,具体用途当中“刷脸支付”最为普及;不过有六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还有三成受访者表示,已经因为人脸信息泄露、滥用而遭受到隐私或财产损失。

北京市居民:如果是密码,我可以改,如果是人脸识别,人脸是不可以变的,所以感觉不太安全,不太靠谱。

划出“刷脸”边界 各地立法在行动

一方面人脸识别在维护公共安全、提高社会效率方面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另一方面技术的滥用也让许多人产生个人信息安全、财产安全的忧虑。技术本无善恶,用法却有好坏,人脸识别使用的边界到底在哪呢?

近期,多地出台政策,为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个人信息采集划出边界。

12月1日,天津市表决通过了《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根据条例,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不得采集自然人的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识别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

针对越来越多的小区使用人脸识别门禁,10月提请二审的《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明确“物业服务人不得强制业主通过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设施设备”。如果通过,将成为国内首部对小区人脸识别作出规范的正式立法。

在国家层面,近日,国家网信办出台细则并征求社会意见,对38类常见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进行了规定。必要个人信息,就是说缺乏该信息,App就无法提供服务,其中均没有包括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信息的相关内容。像网络直播、短视频、新闻资讯、运动健身、浏览器、电子图书、拍摄美化等12类App,无须个人信息就能使用。

即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在“人格权编”中提出,处理人脸在内的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人脸信息采集在遵循“最少够用”原则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征求被采集人意见。

《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中还明确提出,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志。

有律师提出,要尊重权利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由权利人来决定是否要让渡这个个人隐私。一些为了履行法律职责或公共利益必须收集的,是例外,但这些例外的情况,也都需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法律依据。

尊重知情权也是许多“被刷脸”的普通人的心声。有居民表示,让居民有知情权,首先是要做到通知,说明这里有人脸采集系统。

人脸识别技术普遍应用的当下,专家表示,织密信息保护网,除了立法部门的积极推动,个人方面当前也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时刻关注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