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学艺术论坛“跨界”探讨“元宇宙”:科技与人类将如何共生? 全国首个涉数据纠纷合议庭成立3个月共办案72件 天津市场监管委:疫情防控期间哄抬价格将从严从重从快查处 【挑战365天正能量速写画】第040期:病房里最酷的仔 天津市新增本土病例病毒属奥密克戎变异株 全市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昆明盘龙江上的“垃圾摆渡人” 河南郑州组建应急后备救治队伍 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频繁波动 南方有大范围阴雨 我国首条民营控股高铁开通运营 渤海油田成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 西安有序推进商贸服务业复工复业 陕西、河南等地多措并举抗击疫情 第二届志愿广东公益之夜在穗举行 助力志愿事业发展 “千县工程”启动丨打通优质医疗资源输送通道 做好县域居民健康“守门人” 陕西本轮疫情救治情况如何?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专家解读 生命至上:青海门源6.9级地震救援全面展开 山西要求14天内有天津旅居史人员立即进行核酸检测 安徽合肥:乡村学校课后服务“不缺席”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春节期间各地生活必需品储备充足 一声“到”显真情——西安退役军人抗疫记 青海门源6.9级地震发现长约22公里地表破裂带 “千县工程”启动 | 到2025年至少1000家县医院达三级水平 我国疫情防控总体形势如何?疫情防控期间如何保障正常就医?权威回应来了 “千县工程”启动丨发挥县医院“龙头”作用 组建县域医共体 推动医疗资源下沉 青海门源6.9级地震:共记录到3.0级及以上余震11次 青海门源6.9级地震初步判定发震构造为冷龙岭断裂 青海门源6.9级地震致青藏铁路多趟列车停运 天津市商务局多措施保障天津市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 31省份新增本土确诊病例92例 湖南衡阳医养中心火灾原因出初查结果 相关人员被处理 退役军人志愿突击队的战疫“冲锋号” 陕西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0例 均在西安市 地震救援后 好心人匿名送温暖 警察节前夕访警听心声:一身藏蓝是最美“警”色 深圳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两区域调整为中风险地区 一切如往常一样——青海门源6.9级地震震后首日见闻 天津58条公交线路运营调整 记者实地探访西安医疗机构 看疫情下民众如何就医 天津全市范围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有郑州市旅居史人员入宁须居家健康监测7天 谷爱凌获得国际雪联单项赛季最佳表现奖 宁夏应急管理厅做好应对青海门源地震战备准备工作 宁夏农特产品“搭乘”国铁“C位出圈” 宁夏地震局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到达青海震区 银川海关签发首份RCEP原产地证书 宁夏一律师建议纳入家庭教育促进法 今天北京天空云量增多最高气温4℃ 下周初冷空气来袭 西安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959例 正逐步恢复经济社会平稳运行 三个愿望只差一个就全实现 放羊诗人李松山结婚记 依法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企健康发展
你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新闻 >

未来科学艺术论坛“跨界”探讨“元宇宙”:科技与人类将如何共生?

2022-01-09 15:04:43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月9日电 (张伟帅)“元宇宙”之下,科技与人类将如何共生?围绕这一话题,近日在北京举办的未来科学艺术论坛上,多位科学家与艺术家展开“跨界对话”。

当代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顾振清说,希望以此激发科学与艺术思维的碰撞,为数字时代的社会生态与经济生态发展方向给予一定启发。

科学与艺术如何“相通”?

有评论称,科学与艺术是人类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两种方式,科学发现、方法和知识等经常会对艺术产生影响,而艺术手段、方法也会通过在科学中的应用对科学产生影响。那么,科学发明力与艺术创造力的底层逻辑是否相通?

“如今的文化信息竞争从某种程度上与生物DNA序列的选择与竞争很类似,只不过发生在人类的意识文化共同体里面。”未来论坛青年理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皓毅说,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形态朝向“数字化+虚拟现实”的方向发展是很自然的。

未来论坛青年科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副教授张帆说,不论是科学的创造还是艺术的创造,都可以从思维灵感上互相激发。

当代艺术家孙原提醒,不论是科学还是艺术,创造力都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综合能力,只有持续具有这种综合能力,才可以称之为具有创造力。

“科学和艺术的创造力其实是一种殊途同归,我们不需要将其分开来看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缪晓春说,数字技术为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天地。他举例说,在近年来的创作中,自己就一直在尝试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雕塑。

“元宇宙”发展还有多远?

“从科技发展角度来讲,‘元宇宙’概念的提出,开辟了一片数字科技汪洋,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张帆说。

在王皓毅看来,距离实现理想化的“元宇宙”,科技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也许需要10年以上的探索发展。

钛媒体集团合伙人、链得得ChainDD总裁李非凡表示,“元宇宙”是虚拟世界平台的初期的阶段,目前市场上还在探讨趋势与概念。“人们以怎样的形式创造更高纬度的社交方式,产生更有价值的交互方式,才是目前为止我们要去判断的核心问题。”他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费俊认为,真正的“元宇宙”是宇宙本身,而“今天我们在讨论的‘元宇宙’或许只是让人类和宇宙能量相互连接的一个中介”。他进一步指出,目前人们更看重“元宇宙”表层的意义,比如生活、社交、办公、消费等,但还可以继续深挖“元宇宙”的哲学涵义。

“如果生命体之间的相关性以‘元宇宙’来构建,那么它可以帮助我们打通更为完整的宇宙观,这是非常有想象力的概念。”费俊说。

下一步如何发展“元宇宙”?

李非凡提出,“元宇宙”必须基于现实世界来构建稳定的价值基础,没有分布式通证,区块链生态将很难有出路。

他说:“尽管目前大厂正在打造‘元宇宙’,但由于‘元宇宙’的去中心化属性,真正起到关键作用,贡献代码、贡献艺术创造的,是一个个互联网技术人员,相信‘元宇宙’时代,也是年轻一代的红利期。”

而在当代艺术家薛雷看来,“元宇宙”的建立需要有多维度各个社区圈来共同完成。同时,在构建“元宇宙”的过程中肯定要融入区域性的法规与文化。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陈姝宇介绍,“元宇宙”的数字内容创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传统形式,另一种是对虚拟数字内容进行创作。“传统形式的数字化重建成本较高,目前我们正在探索低成本的创作与重建技术,例如通过视频拍摄,重建数字化的虚拟物体,为现实与虚拟世界搭建桥梁。”她说。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高峰透露,目前团队正在开发一个“元宇宙”平台,虽有很多挑战,但未来应用体验值得期待。“比如我们想与齐白石一起画画,与李白一起把酒言欢,这些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通过‘元宇宙’或许可以体验一回‘穿越’的感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