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受身心压力面临福利鸿沟:如何让“老漂族”心有所归 “拯救老屋行动”发起人励小捷:散落乡间的老屋抢救性节点已至 守护“最后的江南秘境” 松阳老手艺人返乡救老屋 海南援沪医疗队两方舱医院:每日可有三四百人退“疫”出院 进销差价率达168.5%?上海严查哄抬价格行为 警示作用明显 入刑一年来高空抛物案件明显减少 上海金山奉贤有望率先实现社会面清零目标 “冰立方”冬奥会后首次向公众开放 江南南部华南有小到中雨 “一项目一方案”,云南334个烂尾楼超七成已基本盘活 来自一线医护人员的守“沪”日记:愿岁月静好人间皆安 在元宇宙追光的女科学家:追求人类知识边界的小小突破 山西太原新增4+30 均出自清徐范围 完成女儿心愿 “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 哈尔滨市公布新增58例本土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活动轨迹 保障“她”权益,着力点在哪里 2008-2022:两个孩子与7位“安康妈妈”的14年记忆 上海战“疫”24小时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扩大点对点供给,帮助蔬菜基地解决销售难 “的姐”50岁被退休?年龄不该是从业“天花板” 本周全国大部迎回暖 华北等地气温将创今年来新高 中国冰雪之夜活动在北京举行 吴忠市中小学家长“护学岗”:为学生护航 抗疫路上 宁夏高速人从未缺席…… 为冰雪盛会交上“安全”答卷 福建战“疫”:560名医务人员驰援宁德 上海目前重型病例16例,均合并严重基础性疾病 陕西西安:施行临时社会面管控 市场物资供应总体平稳 我的援沪日记丨“不管是哪里人,在这就是一家人” 浙江金华数字防疫:后台协调组织 一线简单操作 上海:热心楼组长为独居老人连送半个月热乎饭 上海就医保药应急平台招募“社区健康大使”,保障“供药生命线” 济南零工人群中发现7例阳性感染者 感染奥密克戎BA.2 社区里来了“金发”志愿者:“我是半个中国人” 封控期间儿童接种疫苗的时间到了怎么办?上海市卫健委回应 疫情下的产科:医护们“跑步”迎接新生命 山西阳泉新增1例确诊 系清徐韵达快递物流园返回人员 探访上海气膜实验室:样本从接样到出结果在4个小时以内 吉林长春:全市环境消毒消杀 无疫小区解封不解防 00后学生在上海当楼长,是啥体验? 疫情中的这个上海小区,火了! 西宁新增9名阳性人员 2名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 这个比例在下降!上海最新通报 政协委员邵楠“兼职”骑手 :“看到很多平凡的美好” 事了拂衣去,河南省援助吉林医疗队完成任务16日返程 青海西宁安全闭环处置医疗废物 青海海西助残见闻:特别的“爱”点亮幸福生活 上海抗疫丨救治防疫两不误!长海医院畅通脑卒中绿色通道 居村干部直面各类“意想不到”,他们需要更多理解体谅 上海:部分菜场筹措物资 积极加入保供一线
你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新闻 >

承受身心压力面临福利鸿沟:如何让“老漂族”心有所归

2022-04-18 09:05:53来源:工人日报

随迁老人承受身心双重压力的同时还面临“福利鸿沟”——

补齐权益缺失 让“老漂族”心有所归

本报记者 邓崎凡

《工人日报》(2022年04月18日 06版)

阅读提示

语言沟通、生活方式、城乡习俗、社会交往等,都会给“老漂族”在异乡的生活带来不适应;“福利”的缺失,更让他们像融不进去的“外乡人”。专家认为,让“老漂族”的晚年过得更好,既要增强对随迁老人的制度支持,又要加大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投入力度。

老于今年72岁了,这几天他和老伴忙得团团转。一周前,儿媳妇刚生老二,还没出院,儿子也在医院陪护,剩下老两口带着3岁半的孙女在家。一天中,他们唯一能稍微放松的时候是带孩子下楼,“她和小区里的小朋友玩,自己也能坐在旁边歇会儿。”

老于是山东济宁人,3年前来到北京照看孙女。“老都老了,还要到一个新地方‘重新上岗’。”老于不时感慨。现在,像老于这样为支持儿女事业、照料第三代而背井离乡,来到子女工作城市的随迁老人,被称为“老漂族”。

对大部分“老漂族”而言,他们面临着一个相似的处境:一方面,晚年能和子孙团聚;另一方面,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承受着身心双重压力。同时,在公共服务方面,这些老人还面临着一道“福利鸿沟”。

融不进、回不去

老于所在的小区不大,总共300来户人,经常和他一起带孙子的外地老人有10多个。这10多个人是他们彼此在北京唯一的社交圈。

一对来自江西的老人,因为说话有口音,一直不敢和别人聊天,感觉“融不进北京的生活”。

今年63岁的李建华,女儿的房子面积不到60平方米,这让住惯了老家大房子的她觉得在厨房里转个身都很困难,时常感觉“烦躁憋闷”。

一位山西的老人说,在儿子儿媳家,自己连说话都要格外注意。小两口很多生活习惯和自己不同,很多事“要看孩子的脸色”。

早前,有关媒体一项针对“老漂族”的调查显示,71.5%的人表示“社交圈子窄,会孤独寂寞”;59.2%的人称“与子女生活习惯不同,容易产生矛盾”;56.9%的人表示“来到陌生城市,会无所适从”;49.7%的人认为“子女条件有限,老人被动分居”。

语言沟通、生活方式、城乡习俗、社会交往等,都会给“老漂族”在异乡的生活带来不适应。

有好几次,老于和老伴儿商量,让孩子自己请保姆,老两口回老家过几天舒坦日子,但是看看每天早出晚归的子女,想想他们的经济压力,再看看爷爷奶奶叫个不停的孙辈,话到嘴边又收了回去。

这几乎是所有随迁老人的共同处境:难以融入当地,但是又舍不得、放不下。

缺失的“福利”

相比于社交、心理方面的问题,对“老漂族”而言,更大的无奈来自以医保为代表的“福利鸿沟”。

老李退休前是黑龙江某林场的职工,每月退休金只有两三千元。老李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长年不断药。“在北京看病,门诊不报销,需要自费。我们那点钱,去两趟医院就没有了。”老李的解决办法是,只要有机会回老家,就拿着医保卡去开药,开药有时间限制,要想办法找找熟人,多跑几家医院,一次开足半年的量。“真希望能早点享受到门诊费用的跨省结算政策。”老李说。

像老李这样的“背药”老人不在少数。2016年,全国范围内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开始实施。这让许多随迁老人从中受益。去年2月起,27个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结算试点省份实现互联互通,启动试运行,政策正逐渐向随迁老人覆盖。

受户籍影响,一些城市的公共服务优待等政策也将“老漂族”排除在外。比如有的城市公交车免票政策、公园门票减免政策只限于本地户籍;助餐、助洁、助医等社区公共服务也很难惠及随迁老人。

“福利”的缺失,让“老漂族”在异乡的生活更像融不进去的“外乡人”。

让异乡的晚年过得更好

如何让“老漂族”的晚年过得更好,引起很多专家的关注和探讨。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后,随迁老人照顾孙辈的压力倍增。”北京大学国家发展学院教授李玲指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拓宽福利覆盖面,既要增强对随迁老人的制度支持,又要加大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投入力度。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进一步改善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随迁老人抚育幼儿的压力。

针对随迁老人的就医难题,上海开放大学管理系主任孙慧建议,统一就医异地结算标准,搭建协作管理平台。孙慧介绍说,目前,长三角区域的沪苏浙三地已经完成初步的信息互通互联,实现了门诊急诊免备案直接结算、跨省统一医保经办。异地就医信息协作管理平台有其可行性和优越性。她认为,构建全国就诊信息统一数据库、统一信息系统,整合网络信息,能进一步简化异地就医流程,提高就医效率。

为解决因户籍带来的公共服务壁垒,李玲建议,持续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均等化,切实让随迁老人享受到诸如公交出行、公共文化服务、医疗保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避免因经济、身体方面的原因造成家庭照料供给不足。

除了随迁老人自身和家人,社区是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的重要载体。据悉,“十四五”末我国将建成5000个示范性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在居住环境、养老服务、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需求。专家表示,社区在帮助“老漂族”融入当地生活方面,理应有更多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