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心血管病“盯”上了小孩儿 北方大范围高温持续至下周初 江南华南需警惕降雨叠加致灾 女子离家漂泊13载 在广州终与亲人团圆 高温橙色预警继续!河南山东等7省区将超37℃ 四川马尔康6.0级地震灾区灾损断道农村公路已全部恢复通行 【在希望的田野上·三夏时节】我国夏粮主产区麦收进度过九成 民法典:漫画也会侵犯人格权 北京昨日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8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发改委:300多万吨储备化肥已开始向市场投放 18岁抗癌少年忍着病痛完成高考 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后发优势 广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师徒结对“小郎中”传播中医文化 为打赏网上“女友” 男子频频盗窃基站电瓶 炒菜机器人“精确”破题中餐标准化 替换稀释水样 加装电阻器件 环保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各出奇招 华南江南等地仍有强降水过程 华北黄淮等地高温天气持续 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延期至11月举办 暴雨黄色预警继续!10省区将现大到暴雨 江西广东等地有大暴雨 实现稳产增收 青海17万亩冬小麦丰收在望 4.2亿假币案二审当庭宣判:驳回上诉 维持原判 上海昨日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 新增6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山洪暴发阳朔千余名师生受困 武警官兵冒雨挺进救援 “问诊”互联网医院 “指尖上”的医院用上了吗? 中国内地局部疫情仍有波动 上海日增本土感染者创近三个月新低 全链条打击从严惩治养老诈骗犯罪 四川200余名山岳救援队员齐聚峨眉山下“以武会友” 内蒙古鄂尔多斯:纾困举措接地气 企业重燃烟火气 号称一针瘦10斤 风靡的“减肥针”靠谱吗? 新一轮强降雨来袭 防灾减灾如何加强?前方专家介绍最新情况 深圳大鹏新区与南方科技大学合作 加快深圳海洋大学建设 大数据助力上海精准防疫 2.5亿年前陆地生命大灭绝或因“硫酸雨” 推倒学术界付费墙,世界众多机构与个人揭竿而起 河南开展公路水路防汛抢险应急演练 竹竿“升”起民间米其林 《宁夏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 永宁县文化旅游消费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开幕 官方推荐!9个“夏游永宁”精品乡村旅游点出炉 毛乌素沙地西南建起绿色屏障 教育部再发声:大学生离校返乡不得层层加码! 教育部:为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推送岗位信息 一张图看南方到底泼了多少雨 这雨还要下多久? 河北固安柳编艺人:一草一柳话传承 一编一织守匠心 北京4月22日以来已查处运营车辆涉疫违章311件 北京朝阳新增6名本土感染者 新增密接1910人 莫河骆驼场焕发新生机 江苏苏州:18岁女儿含泪帮母亲完成捐献遗体和眼角膜遗愿 (上海战疫录)上海已关闭33家定点医院 河北阜城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猪獾 已妥善处置 教育部:逐级落实学生离校返乡政策,不得层层加码
你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新闻 >

注意!心血管病“盯”上了小孩儿

2022-06-18 09:07:39来源:金振娅光明日报

注意!心血管病“盯”上了小孩儿

孩童时期,本是欢脱岁月。但是,因为“管不住嘴、迈不开腿”等诸多不良生活习惯“作怪”,我们身边的“小胖墩”越来越多,其中有些孩子,甚至患上了原本成年人“专属”的心血管相关疾病,令人担忧。

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主任叶志东、首都儿科研究所心血管内科主任石琳等多位专家指出,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以及肥胖、吸烟、缺乏体力活动、不健康饮食习惯等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且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他们呼吁,心血管健康从“娃娃”抓起。

血管有多强 生命有多长

一提起血管健康,公众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心脏和脑血管。但在叶志东看来,全身的血管都很重要,因为全身的血管和整个人的健康密切相关。

叶志东举例说,供应心脏的血管狭窄了叫冠心病,供应脑部的血管狭窄了叫脑血管疾病,事实上,人体的其他部位血管都有狭窄的可能。一旦狭窄率在50%以上,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及组织器官就有缺血性改变。但在临床上,一般是以70%为标准,此时病人会有明显表现——如果心脏血管出现狭窄,病人会有心绞痛;颈动脉发生狭窄会出现半身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表现;下肢出现狭窄会走路无力,专业术语叫间歇性跛行等。

2019年,我国出台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指出,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另据统计,全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7亿、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心病患者1100万。

“对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不仅能够预防或推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而且能够和药物治疗协同作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叶志东指出,血管健康和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血管有多强,生命有多长。

血管健康告急 多是不良生活方式“埋雷”

12岁的小华,身高1.77米,但体重却有100公斤。因为头疼频频发作,妈妈李女士带着他来到首都儿科研究所心血管内科就诊。检查结果显示:原发性高血压2级,同时伴有脂肪肝,甚至肾脏损害、高尿酸血症和高胰岛素血症。

这么小的年龄为何会得高血压呢?原来,小华父母的工作都很繁忙。疫情期间,小华居家学习,妈妈会把早餐、午餐一起做好,同时再留一些零食在家。渐渐地,小华的生活习惯有了一些变化:吃完饭就犯困睡觉、总嫌饭菜没味道还喜欢把汤汁倒进米饭里,3个月居然长了六七十斤。

“近年来,孩子们的营养摄入日益丰富。加之疫情防控期间,很多孩子宅在家里,吃得多动得少,问题也来了。”石琳指出,现在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感受,高血压患儿增多了,孩子们大都是“体形偏胖挺着个大肚腩”“总觉得头晕头疼”“食欲旺盛,红烧肉、炸鸡腿是最大的爱好”“状态懒散,喜欢躺着不想动”,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为血管“埋雷”了。

高盐、高糖、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引起肥胖、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叶志东表示,世界卫生组织总结全球的研究发现,在影响个人健康与寿命的四大因素中,生物学遗传因素仅占15%,生活方式与行为却占到了60%。如果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80%的心脑血管病。

石琳提醒家长,如果孩子出现头晕、头疼、短时间内长胖、情绪比较烦躁的症状,家长一定要及时带孩子来医院检查测量血压,特别是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家庭,需要特别留意。

我国18岁以上居民血脂异常达40.4%且呈上升趋势

2017年,我国首次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CHI)引起了社会关注。这项指数由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是一项反映我国人群心血管健康的综合指数,能够简单、直观地评估中国人群心血管健康状况。

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国民的健康素养日益提升,2021版CHI也显示,共有14个省市在全国CHI水平线上,其中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福建省、江苏省、天津市位列前六名。大部分省份的CHI分数均有较多提升,但诸多因素导致的心血管健康问题并非短时间造成的。

石琳以肥胖为例强调,肥胖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疾病,会引发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等一列健康问题。她援引《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的数据指出,超重和肥胖是慢性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当前,我国一半以上的成年人和约20%的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在部分城市中,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达40%。在过去20年中,我国超重率、肥胖率,以及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迅速攀升。

这份由中国营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于2022年发布的共识还指出,据最新研究预测,至2030年,我国18岁及以上的成人超重、肥胖合并患病率将达到65.3%,学龄儿童及青少年(7-17岁)将达到31.8%,学龄前儿童(≤6岁)将达到15.6%。

叶志东多年从事心血管临床工作,平时门诊面对的也多为中老年患者,但他强调,除了先天性血管方面的问题,许多成年人患病是从青少年累积而成的。目前,很多孩子体重超重,由此引发儿童高血压。《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血脂异常达到40.4%,均呈现上升趋势。

如果少年儿童时期,养成了摄入营养过量而缺乏锻炼的生活习惯,就可能得肥胖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就会增大。叶志东提醒:“如果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比如你的父母、爷爷奶奶、兄弟姐妹中有在55岁以前就发生过明确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家庭,家长对孩子的心血管健康要特别在意。”此外,青少年如果主动吸烟或者被动吸入二手烟,容易引起动脉硬化。

预防心血管疾病 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开始

2022年4月2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转发的一篇刊发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文章指出,根据对近4万人长达35年的随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孩童时期(3-19岁)如果体重指数、血压、胆固醇、甘油三酯偏高或者有吸烟习惯,那么,成年后(尤其是40岁之前)则有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血管风险。研究者们表示,心血管病的预防确实应该“从小抓起”,从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做起。

生活在北京东城区的10岁男孩小明,身高1.60米,体重已经达到75公斤,挺着一个和年龄不相符的小肚腩,不爱参加运动,体育成绩也不行。小明妈妈打心眼里着急,想让孩子吃得素一些但又担心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缺乏营养。

小明妈妈的想法代表了很多妈妈的焦虑。在门诊中,石琳经常会遇到患儿父母无可奈何的样子,“孩子胃口好不愿意锻炼,怎么办呢?”面对这种情况,石琳的办法是:先给予鼓励,树立目标;再针对自家孩子的身体情况和性格,制定个性化的方法,培养起好的生活习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多陪伴孩子。很多家长把减肥这个事情都压在孩子身上,这肯定不行。最理想的状态,是陪着孩子一块做些趣味性运动。

石琳结合门诊经验给家长们出招儿,比如制定表格,记录每天的饮食、锻炼、体重、血压值等,完成目标就贴上一朵小红花;隔半个月就让孩子给医生发几张照片,请医生给出专业判断来鼓励孩子;遇到执行困难的时候,不要随意指责孩子。

对于超重、肥胖的孩子,叶志东还建议,要减少能量摄入,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在膳食中的比重,适当选择一些富含优质蛋白质的瘦肉、鱼、蛋白和豆类食物。避免吃油腻食物和油炸食品,少吃零食和甜食,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进食有规律,不要漏餐,不暴饮暴食,七八分饱即可。

“慢病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虽然有困难,但做好了,却会让孩子受益一生。”石琳说,家长要有信心,如果只是轻中度的血压升高,不合并有心脏、肾脏、眼底等器官损害,及时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完全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本报记者 金振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