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诉说历史往事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完成扩建开馆 村支书带领乡亲“改造”家乡:花海铺就致富路 民警华炳杰:“90后”办案小能手 全国“扫黄打非”办通报8起假媒体假记者假记者站典型案件 感谢“千里送暖羊” 湖北向蒙古国捐赠抗疫及生活物资 这里吸引了留学生,更留下了刘学生 “蚂蚁搬家”走私冻品 广州警方今年查获1900吨 6000余只大天鹅飞抵“中国大天鹅之乡”山东荣成越冬 河北邯郸建成20余座消防主题公园 海南西沙游轮航线复航为境内疫后首个 上海加强对港口、机场、冷链运输防疫管控 广州中院:广州未成年罪犯人数逐年下降 广州出招破解“垃圾围城”困境 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效果初显 南京溧水创新办事流程,优化营商环境 审批提速 服务更优 内蒙古生鲜配送进入无人机时代:1.5吨阿尔巴斯羊肉“飞来了 宋建武:“有爆款 没用户”成媒体融合发展最大痛点 广州南沙今年查获走私冻品1900吨案值逾6200万元 上海发布6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溯源情况 8日零时起中风险地区清零 中国首个年亩产油量超过200千克的油棕品种选育成功 宁夏:工伤保险医疗费即时结算解民忧 扼守“一地跨三国”的戍边民警:从大山走出来的三级警督 聚焦数字化赋能先行区建设 广东起诉涉黑恶案件总数居全国第一 清案总量位居前列 新冠疫情叠加呼吸道疾病 山西省疫情防控办发布紧急提示 “90后”新警守岛记:心在岛中 “苦差”不苦 广西贺州破获盗掘古墓大案 追回19件国家级文物 广东多地气温回升 粤北多地解除寒冷预警 新疆牧民搭上旅游快车 从赶着牛羊跑“变”致富领头雁 浙江衢州:“南孔圣地”的文明新风 无锡涉疫进口冻牛腩流入南京 2264份样本检测结果为阴性 追求刺激,勿忘“安全绳”——部分极限运动体验馆乱象调查 1500亩玉米几近绝收 内蒙古一种植户获赔百万 广州警方侦破特大制售假烟案 涉案价值超1100万元 青海公安破获一起13年前的枪杀命案 秩序井然 上海浦东医院全面恢复医疗 阿里电网联网工程为藏族群众送来幸福生活 灯泡亮起来时,特别温暖 “穷土地”收获“幸福果”——青海前沟村的美丽蜕变 葡萄美酒里的脱贫余味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泥土村变成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载人热气球活动事故频发 “山寨”热气球亟须“真监管” 成都新增3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 累计确诊5例本土病例 科技赋能交管治理 杭州打造交通安全管理现代样板 古生物学家发现青藏高原中部远古的“香格里拉” 12本民情日记 3年脱贫故事 成都市成华区:已完成核酸检测791人 结果均为阴性 他奔波在脱贫攻坚一线——记西藏山南军分区宣传保卫科科长次仁巴珠 黄河三角洲的鸟儿“话事人” “贫中之贫”如何“黄土生金”——从4个家庭看河北阜平之变 养鹦鹉也犯法?有些宠物不是你想养就能养 东莞城管回应“公厕取纸靠人脸识别”:已协调终止使用
你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新闻 >

“沉浸式”诉说历史往事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完成扩建开馆

2020-12-08 19:05:34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上海12月8日电 (王子涛 汤彦俊 康玉湛)“父亲是犹太人,1939年时了解到中国缺医少药情况很严重,于是通过宋庆龄从香港辗转到达延安救治病患。”已故共产主义战士汉斯·米勒的儿子米德华告诉记者,为支持犹太难民的纪念工作,母亲将宋庆龄亲笔信等资料都捐给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新馆。

纪念馆囊括了近1000件展品,十几个复原场景。 汤彦俊 摄纪念馆囊括了近1000件展品,十几个复原场景。 汤彦俊 摄

历时近3年,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完成了改扩建工程,于12月8日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类似宋庆龄亲笔信这样的珍贵展品从150件增加到了近1000件,展览面积也从1000多平方米扩展到了4000多平方米。

新馆整个展厅以“沉浸式”的氛围,带着参观者以“听故事”的方式,去了解这段历史往事。 汤彦俊 摄新馆整个展厅以“沉浸式”的氛围,带着参观者以“听故事”的方式,去了解这段历史往事。 汤彦俊 摄

整个展陈共分为“逃亡上海、避难生活、同舟共济、战后离别、特殊情谊、共享未来”6个部分,囊括了近1000件展品,十几个复原场景、通过161个鲜活的人物故事,讲述了二战时期犹太人如何逃离纳粹屠杀、如何来到上海虹口、中国人民如何和他们友善相处的感人故事。

为纪念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接纳和保护犹太难民的这段历史,2007年,虹口区以摩西会堂旧址为核心建立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得知此次纪念馆完成扩建全新亮相,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美国犹太人大会主席杰克·罗森,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斯蒂夫·奥林斯等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发来祝贺,向中国人民表达最深切的感谢。

犹太难民们用小煤炉生火做饭。 汤彦俊 摄犹太难民们用小煤炉生火做饭。 汤彦俊 摄

“我迫不及待地想回到上海,回到虹口,参观新的上海犹太纪念馆,看看曾经为犹太人提供护佑的避风港。”美国良知基金会主席亚瑟·施奈尔说。

哈佛法学院教授劳伦斯·泰伯1941年10月出生于上海,他说:“我的父母是躲过了大屠杀的犹太难民。因为有了上海这个避风港,我的余生才有了可能。我很高兴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重新开放。”

与以往不同,新馆整个展厅以“沉浸式”的氛围,带着参观者以“听故事”的方式,去了解这段历史往事。参观者可以通过浏览影像资料,听犹太难民亲口说一说当年经历;可以通过一件历史文物,了解犹太难民如何从海上逃亡到上海;通过一个复原场景,知道犹太难民和上海邻居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展馆序厅部分,通过多媒体影像装置实现了类似肉眼3D的特殊效果,让参观者瞬间就融入凝重的历史氛围之中。

而原本位于纪念馆入口通道的上海犹太难民名单墙,此次也被整体移动到了扩建后的广场上。名单墙设立初期,原本仅刻有13732个名字,目前名单墙上的名字已增加到18578个。现在,名单墙的最后设置有一块“留白”墙面,等待通过今后的史料征集,补上更多姓名。

“洋八路”汉斯·米勒。 王子涛 摄“洋八路”汉斯·米勒。 王子涛 摄

在展示的千件展品中,既有“贝蒂的婚纱”“约瑟夫的玩具独轮车”等老展品,也有很多首次展出的“新品”。在“同舟共济”展厅内,一把看似普通的银色哨子是“隔离区”无声的见证者。这个哨子是当年犹太人“保甲人员”使用过的,它的捐赠者汉娜洛瑞·埃斯奎纳齐(HnneloreEsquenazi)是一位曾经居住在上海的犹太难民。

“这段历史记载的不仅仅是犹太难民的一段经历,也是中国人民和犹太难民同样在战争的蹂躏下、失去自由和和平的情况下,相濡以沫、互帮互助的一段经历。所以这段经历对人类进一步创造和平美好的世界会带来很多启迪。”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