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医者张效房:永远站在为病人服务的第一线 离石通道重启!石家庄站首趟始发列车发出 嘉兴整改学校强制学生购平板电脑:清退7134.5万元 400万盆花已在准备 上海崇明“花花世界”等你来 北京潜逃21年的职务犯罪嫌疑人赵建国落网 华侨大学境外生:留校过年也有家的温暖 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程镕时逝世 享年93岁 俄罗斯小伙用短视频讲中国乡村故事 春节假期北京市域内高速公路免收小客车通行费 专啃“硬骨头”的王少白:从“顶级学霸”到最年轻青年获奖者 独自留在异乡,年轻人就地过年有哪些打开方式? 新闻特写丨身在海外 但家并不遥远 春节防疫重在科学精准 “共青团号”列车上的5位“98K” 60岁乘警老马的最后“春运”出乘 解读两个百分数背后的“宁夏风光” 手机APP“红包大战”不会只有唯一的赢家 网络造谣,成本几何?专家建议:依法加大惩治力度 宁夏文化大礼包春节期间“不下线” 订单“爆涨”:动力电池“牛”转乾坤 “赘婿”题材出圈 这届读者更爱看爽文? 全国越野滑雪冠军赛收官 黑龙江夺得17枚金牌 宁夏“百千万人才”助力高质量发展 男子为逃离传销窝点跳楼身亡 宁夏各大体育馆春节期间免费开放 用假币买年货 俩男子被抓获 要让安全教育“安全”起来 “冰雪之约”解锁旅游“半年闲” 用爱和奉献织就战“疫”防线 宁夏体育健儿举行反兴奋剂宣誓 被拐11年后,中卫男孩终与父母团聚 “富二代”骗走3女子378万元 各大体育场馆均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就地过年搅热冬季旅游 《一桌年夜饭》聚焦东北美食 林更新畅谈春节往事 守护河湖“清爽”基因 除夕夜“三星高照” 辞旧岁“新年来到”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新展正式对外开放 外国留学生走进岭南古村 感受广府年味 移风易俗微电影《女儿的心声》上映 “00后”大学生筹款11万 要为10岁女童找回听力 “套号学历”克隆得再真,也是伪造的假文凭 各地推出出游利好消息,民众就地欢度春节 西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部长旦科一行慰问党外人士、爱国宗教人士及归国藏胞 约一半以上的人有过社交焦虑 这是一种精神疾病吗? 未来三天北京最高气温将达13℃ 早晚气温仍较低 江南华南等地有较强降雨 新疆北部有强降雪和大风降温天气 媒体:政务发布中不宜出现“恶意讨薪”式非法治词汇 除夕夜“三星高照” 辞旧岁“新年来到” 平潭推福建首档全媒体问政节目 “辣而有度”创新舆论监督模式
你当前位置:首页 >国内新闻 >

百岁医者张效房:永远站在为病人服务的第一线

2021-02-09 11:05:12来源:人民日报

“永远站在为病人服务的第一线”(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张效房:1920年出生,中共党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1939年他进入当时的河南大学医学院学习,在此后70多年的眼科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完成了几十项革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眼内异物定位和摘出方法;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00岁的张效房,每周一、三、五到《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辑部上班,每周二坐诊,每周四查房——这是他日常的安排。在一次研讨会上,张效房婉拒了坐在座位上致辞的建议,坚持走上讲台,讲话铿锵有力……

“那时我们发奋读书,是为了学医救国,而不是为了自己考学位”

“晚上在菜籽油灯下复习,早晨在山上的树林里背诵——条件虽然艰难,但大家都很刻苦。”回忆起80年前的求学经历,张效房思路清晰,娓娓道来……

1939年,张效房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到当时的河南大学医学院。鉴于抗战形势,学院迁至偏僻山区,既无现成的校舍,也来不及兴工修建,只能租赁旧房办学。由于战乱,很多学生的家里无任何经济来源,自己仅靠学校发放的“贷金”补贴生活。张效房自入学起,就进入了半工半读的状态。

6年间,写讲义、画挂图、当家教、任代课老师……张效房每天晚上都会在昏黄的灯光下复习到很晚;第二天天刚亮就又起来学习。没有笔记本,就买杂货店里的粗纸裁制成小本子;没有钢笔和墨水,就把染衣服的染料调成墨水,把小木棍的一头削尖当钢笔,蘸着染料水写作业。就这样,张效房度过了艰苦的大学生活,也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有些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战争年代,更加明白没有富强的国家、没有伟大的党,人民过不上好日子……”张效房说,“那时我们发奋读书,是为了学医救国,而不是为了自己考学位。”

“手术刀重量很轻,却寄托着病人的希望,代表着医学的神圣”

“新中国刚成立时,河南的眼病患者很多,尤其是沙眼及其并发症、后遗症,给许多人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病人的呼唤,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张效房说。

张效房在做好本职诊治工作外,还带着眼科医护人员,利用节假日,深入农村、工矿、学校,为当地百姓进行眼病普查和沙眼防治,并且研究沙眼的病因,改进了沙眼局部用药方法,简化了睑内翻矫正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眼睛是否健康,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作为眼科医生,凡是危害眼睛的病,我们都要想尽治疗办法。”1955年,张效房决心首先攻破眼内异物摘出的难题,经过50余年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他完成了35项革新和发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眼内异物定位和摘出方法,其中薄骨定位、方格定位摘出法等最为业界所称道。

20世纪末,白内障是我国眼疾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时国际上通行的手术方法复杂,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还需要特殊设备支持。种种限制条件致使我国很多基层医院难以进行白内障手术。

“选择了眼科医学,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手术刀重量很轻,却寄托着病人的希望,代表着医学的神圣。”张效房查阅了国内外资料,对各种同类手术进行对比研究,将国外的一种小切口手术,在实践中逐步加以改进和简化,形成一种不需特殊设备支持的简易手术。这种方法不仅费用低廉,也可将手术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最快的只需6分钟,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20多年来,这种“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摘除术”在基层医院得到普遍应用,各地进行这项手术不下2000万例。

张效房倾其一生帮助无数眼疾患者重见光明,1991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1997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70多年来,他还培养了大量的眼科临床人才,先后培养眼科硕士、博士70余人,其中不少人已成为业界和学术界的权威。“他对患者的仁心、大爱,使广大眼病患者收获了很多温暖和感动。他对眼科事业的执着,值得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学习和践行。”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孙兴怀教授说。

“少活几年没关系,我一定要抓紧时间报答祖国”

退休后,本可以安享晚年的张效房,始终没有离开为患者服务的岗位。“我现在年纪大了,临床工作少了,就分担一下年轻大夫的负担,做好《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的工作。”翻开他审看过的论文,每一页都满是精心修改的痕迹,印证着他对医学严谨的态度,对病人真挚的关爱。

每次他坐诊,慕名而来的患者常常挤满候诊厅。他顾不上喝水,也没时间上厕所,长时间待在诊室里,倾力为患者诊治。为了尽可能帮助更多患者,他还像年轻时候一样加班加点,尽量满足患者的就诊需求。“有的病人是大老远赶来的,就等我诊治。我给人家解决不好,对不起病人。”他说。

其实,张效房是一位做过10多次手术的癌症患者。一次手术前,他自知其中风险,于是把毕生积攒的120万元捐赠出来,用于建立眼科医学学术基金,资助和奖励年轻医生。手术后,他几乎每天都在门诊、查房和教学中度过,晚上回到家后还要继续修改论文。张效房说:“少活几年没关系,我一定要抓紧时间报答祖国。”

去年,适逢张效房教授百岁诞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办了“张效房教授从医从教75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回首百年,壮心不已,张效房说:“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党的引导和教育。活着一天,工作一天,服务一天,奉献一天,永远站在为病人服务的第一线,永远站在为眼科事业服务的第一线。”

记者手记

永葆奋进姿态

采访张效房,印象最深的是他火热的激情和奋斗的力量。他的学生们及科室的所有人,也有同感。大家都说:“看到他在,就有激情,就有力量,就有胆量”“不像个百岁老人,像个充满朝气的青年”……

这种力量,来自哪里?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我想,是初心,拓展了他生命的长度,让他永葆青春的力量,永葆奋进的姿态。

本报记者 任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