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最后的时光:病危之际,还关心稻子长势 宁夏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再度“扩容” 呵护自然,我们一起行动 第一届宁夏博士论坛在银川召开 辛识平:一稻济天下,肝胆两昆仑——送别两位科学巨匠 甘肃景泰山地越野赛目前20人遇难 固原“三知三强”办好实事惠民生 宁夏为推进先行区建设注入“金融活水” 云南漾濞6.4级地震震区未接刑事、治安警情 直击青海玛多7.4级地震现场 救援全力进行中 袁隆平母校学子哀思致敬 愿“心在最高处,根在最深处” 闽北持续强暴雨 竹排当运输工具 袁隆平逝世 母校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师生悼念 罚款190余万元!浙江对非法占用海域坚决说不 涉案超20亿元 太原警方打掉一为境外赌博网站洗钱“跑分”团伙 广东惠州消防在大亚湾开展渡海作战实战演练 今天白天北京大部仍有小雨 阵风将达7级北部有浮尘 青海省红十字会再向玛多灾区调拨145万元物资 安徽省卫健委:对基层医疗机构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全面巡查 大理漾濞6.4级地震:四川地震局工作队紧急支援震区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外籍“蓉漂”筑梦成都:在中国西部成就职业梦想 安徽六安22日新增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安徽六安为何开展第三轮核酸检测?专家解释还没度过最长潜伏期 云南漾濞、青海玛多:两地地震第一时间直击 “驴友”被困冰沟丹霞 消防出动无人机搜救 时评:机器狗非狗,“出门遛它”归哪部法律管? 青海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杰翔看望玛多受灾学生 青海玛多:预计地震安置点所有帐篷今晚全部通电 长江流域5站超警 中下游干流水位持续上涨 甘肃景泰一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已发现16人遇难 广西金秀以花为媒展“世界瑶都”魅力 拓宽乡村振兴路 争分夺秒 新疆阿勒泰机场紧急护送“断指”旅客就医 江西:洪涝灾害受灾人数增至30.9万人 抗癌女孩成摇滚舞台主角 第一次参加音乐节便和偶像合唱 广西乡镇教师姐妹传承千年箜篌 拿出“家底”免费教孩子 南方6省区需警惕降雨叠加致灾性 华南闷热酷暑持续 “袁隆平故乡”江西德安民众献花寄哀思:袁老生前十分关心家乡发展 青海玛多7.4级地震抗震救灾见闻 云南漾濞震区主要公路干线恢复正常通行 青海公安全力以赴保证抗震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宇宙中心”山东曹县劲吹“汉服风” 遇灾害天气 白银山地马拉松参赛选手15人遇难6人失联 云南漾濞和青海玛多地震 四川省域内无人员伤亡报告 南方雨带将南压减弱 华北东北等地将有大风降温 科技守护文明:中国古籍“回家”之路 膝关节疼痛病因或在腰椎 新华热评:词典之大,为何就容不下一个“六(lù)安” 宁夏沙湖着力打造有态度有特色有温度的品牌服务 共和国一日痛失两院士 长江流域全面入汛 中下游干流水位快速上涨
你当前位置:首页 >平安吴忠 >

袁隆平最后的时光:病危之际,还关心稻子长势

2021-05-23 10:37:55来源:新华社

5月22日,西南大学袁隆平雕塑前摆放着师生们敬献的鲜花。新华社发(秦廷富 摄)

新华社长沙5月22日电 题:袁隆平最后的时光:病危之际,还关心稻子长势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5月22日,湖南长沙,细雨凄迷,哀伤的情绪弥漫在城市上空。

尽管医院全力救治,尽管家人在床边唱着他喜欢的《红梅花儿开》等歌曲,期盼他能够睁开双眼,但最终还是没能迎来奇迹。

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

16时许,灵车缓缓驶出医院,路边聚集了闻讯前来送行的市民。司机停下车辆鸣笛,人们把鲜花捧在胸前,悲恸高呼:“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病危之际,每天都挂念水稻问天气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房里的橘色灯光下,合上双眼的袁老遗容安详平静,3个儿子给老人家盖上红绸毯。14时许,在家人陪伴下,袁老的妻子邓则进入病房,坐在一把椅子上,静静地陪着袁老遗体,面容悲戚。

“老爷子没有留下遗言,但他还能讲话时,念念不忘的还是杂交水稻事业,希望弟子们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把杂交水稻推广好。”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病房里,袁老的儿媳甘女士哽咽着告诉记者。

今年3月,91岁高龄的袁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不慎摔了一跤,被紧急送至当地医院,4月初转回长沙接受治疗。

入院之初,袁老每天都要问医务人员:“外面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

有一次,护士说28℃。他急了,“这对第三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回忆当时的场景,一位医务人员忍不住哭泣:“他自己身体那么不好了,还在时时刻刻关心他的稻子长得好不好。”

袁隆平在实验田观察水稻长势(2007年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众志 摄

去世前两个月,还在杂交稻基地工作

2020年12月,袁老已满90岁高龄,尽管家人和同事担忧他的身体状况,但他还是按往年一样前往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

刚到三亚,袁老主持召开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项目启动会。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态室主任李建武拍摄的一段视频里,袁老说:“我们在这个会议上把任务落实下来。”大家齐声回答说“好”,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袁老每年都会到三亚南繁基地工作三四个月,身体状况好的时候,他几乎天天都会到田里,查看每亩穗数、谷粒大小、是否有空壳。

这次到三亚,因为腿脚不便,袁老不能经常下田,他就在住所拿起显微镜,仔细观察第三代杂交水稻种子,做详细记录。有一次,他担心一个科研活动组织得不好,没来得及通知秘书,就单独叫上司机,赶了过去,急得秘书和家人直跺脚。

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每天吃饭、散步、临睡,袁老都在思考第三代杂交水稻的事情。

这是1976年,袁隆平(右)与同事李必湖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新华社发

“少年,加油!”

袁老自称“90后”,虽然指的是超过90岁,但他的确和年轻人打成了一片。

在三亚,袁老和其他科研人员住一栋楼里,生活俭朴。在工作之余,他会自己去逛超市。从超市回来,袁老经常会买些短袖衫、鞋子等物品给年轻人。

去年11月,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第三代杂交水稻测产。好消息传到长沙,袁老兴奋地说起了英文:“我觉得excited,more than excited。”

很快,这条新闻登上了热搜榜。人们说,袁隆平自带流量,是真正的“网红”。

今年4月,同袁老共事了13年的李建武,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两人历年合影的短视频,点赞量超过40万。李建武写道:“跟袁隆平院士一起的杂交水稻之路,少年,加油!”

5月22日,听到袁老去世的消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不少同事正在长沙县的科研基地播种。前一天,他们刚刚根据袁老提出的产量目标,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李建武对记者说,袁老是很多年轻人的“伯乐”,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将传承他的精神,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不断攀登高峰。(记者周勉、白田田、周楠、刘良恒、帅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