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十几年前为病父买回奶牛 从1头到80头为山村添产业 非遗进课堂: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如何“接地气”? 乡村“旧”集市里的“新”变化 十九届五中农村工作会议 小夫妻响应防疫号召:工地办婚礼 留惠过新年 “2020年度中国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揭晓 拜登任职安东尼布林肯汽车 浙江金华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例 为境外输入 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律师:警方结束侦查 移交检察院 加尔各答有轨电车上安装了WiFi设施 以吸引年轻人 Jaykay企业与德国EOS成立合资企业 以解决印度的3D金属打印需求 青海2020年十大气候事件:三江源地区冬季雪灾范围大 专访张伯礼:海外对中医药接受度在提高 冀更多国家借鉴经验控制疫情 哈尔滨市新增4处中风险地区 用图形贴画、给动画片配音……趣味寒假作业看过来! 网购名牌后用假货调包退货:女子如此操作41次被刑拘 黑龙江四地调整为中风险地区 吉林长春新增确诊病例12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 详情公布 天津市政协委员呼吁关注“星星的孩子” 加强自闭症康复服务专业队伍建设 通化社区战疫群像:“原来我有这么多劲儿” 北京大兴流动医疗车保障居民用药 隔离期孕产妇单间就诊 宁波发现一批印度进口鱼核酸检测呈阳性 对返乡中高风险区学生 黑龙江实行“全程闭环”直接接送 北京全面启动2021年春节景观布置 爱“美”消费如何规避“雾里看花”?监管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为民服务的路上永不停歇——走近2020“最美铁路人” 吉林省民政部门全力保障受疫情影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00后也爱看!扶贫剧《山海情》为何成“剧王” 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已超1500万份/天 青海茫崖完成青藏高原综合考察科研仪器布设 上海16例本地确诊病例之间存在流行病学关联 广西防城港市山新村:转型的渔村焕发新貌 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区启动第三次全民核酸检测工作 贵州建科技法庭1294个 让公平正义看得见能评价可监督 贵州山区筑桥二十八载的政协委员:“桥”连世界 驰援吉林抗击疫情 江苏援鄂中医专家再出征 江苏镇江:完成29373人核酸采样 结果均为阴性 江西吉水县人民医院:遭袭击受伤的医生因伤势过重去世 绥化部分区域开展新一轮7天“严控” 以尽快“清根见底” 甘肃多地兴起中医药文旅游:传统“尝其味”渐转“悟其道” 这五年,西藏市场主体数量增长1.3倍 北京大兴天宫院辖区隔离期孕产妇实行隔离就诊 如何加强应急物资等运输保障?交通运输部回应 老家不老 年轻人“为爱返乡”觅幸福 宁夏体育线上健身大拜年系列活动启动 异地不返乡人员扫码补贴4000元?这事是假的! 塞北宁夏呈新貌 富民之水“云”上来 【人民记忆:百年百城】中卫奔小康 银西高铁运营“满月” 交出不俗成绩单 银川:集团化办学盘活优质教育资源
你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新闻 >

男子十几年前为病父买回奶牛 从1头到80头为山村添产业

2021-01-27 17:03:56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长治1月27日电 题:男子十几年前为病父买回奶牛 从1头到80头为山村添产业

作者 李庭耀 徐霞

27日,在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姚家岭村半山腰处的一座奶牛场,50岁的呼玉明和其他几位村民正在喂牛。十几年前,为了让患病的父亲喝到牛奶,呼玉明买回1头奶牛,无意中发现了致富门路,通过自繁自养,如今已有80头奶牛,为这个小山村添了增收致富的新产业。

呼玉明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家汉子。20多岁时,他就开始养蜂、养鸡、养猪,积累了养殖经验。2005年,因父亲患病需要喝牛奶,呼玉明便每天奔波十几里路,到周边村庄打奶,因奶源紧张,有时还会空手而归。当年年底,他花了6000元,买回1头奶牛。

目前,呼玉明建起了可养200头奶牛的现代化奶牛场,养殖规模已从最初的1头奶牛发展到如今的80头奶牛,每天生产牛奶800多斤。 李红卫 摄目前,呼玉明建起了可养200头奶牛的现代化奶牛场,养殖规模已从最初的1头奶牛发展到如今的80头奶牛,每天生产牛奶800多斤。 李红卫 摄

有了奶牛,呼玉明的父亲得以每天早晚都喝到新鲜牛奶。与此同时,听说呼玉明家有了奶牛,同村村民开始上门打奶。呼玉明发现,鲜奶销路好、价格稳。

想到自己有养殖经验,呼玉明决定在村中老院子里发展奶牛养殖产业。“我找养殖专家学习,同时在养殖过程中总结经验,所有奶牛都是自繁自养的。”呼玉明告诉记者,2018年时,他已拥有48头奶牛,开始有同村村民前来打工挣钱。

“养殖规模逐渐扩大,我感觉不能再停留在庭院养殖的水平。”呼玉明说,2018年,他学习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儿子呼亚东回到家里,与他携手创业。父子两人到河南等地考察学习后,决定在姚家岭村新建现代化奶牛场。

农忙之余在奶牛场务工的村民还有七八人。 李红卫 摄农忙之余在奶牛场务工的村民还有七八人。 李红卫 摄

目前,呼玉明建起了可养200头奶牛的现代化奶牛场,养殖规模已从最初的1头奶牛发展到如今的80头奶牛,每天生产牛奶800多斤,供不应求。“我安心负责养殖,儿子负责管理工作。”呼玉明告诉记者,随着规模的扩大,奶牛场所需的人手也在增加。

53岁的范喜英是姚家岭村的农家妇女,早年间丈夫生病,她挑起家庭重担,把一双儿女养大。2018年,她到奶牛场打工,如今已是第4年,每个月有2600元的收入,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像范喜英这样,家庭困难,农忙之余在奶牛场务工的村民还有七八人。

奶牛养殖需要大量玉米秸秆,每头牛平均每年消耗10亩地的秸秆。呼玉明的奶牛场每年可消耗800余亩地的秸秆,他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为村民们收玉米,免费为村民们耕地,换取大家地里的秸秆。

此外,奶牛场产出的牛粪又是生产沼气的原料,呼玉明与村里的可腐烂垃圾沼气综合处理站达成有偿使用协议,产出的沼气供周边村民使用,沼液成了大家耕地用的农家肥,沼渣成为铺奶牛卧床的原料。通过这种方法,本来存在污染风险的奶牛场,成为姚家岭村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一环。

“我办奶牛场,村民们给了我很多帮助。有了赚钱的机会,我要带着大家一起挣。下一步,我们还要扩建奶牛场,同时逐渐增加奶牛头数,争取最终达到300头奶牛的规模,让更多人能在家门口增收。”呼玉明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