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渐破“难弄事”:深山独特文化遗存“诱惑”动力不足 过敏体质、备孕者均可接种新冠疫苗 25年前公益结缘 上海热心人情牵芷江 海口市启动港澳同胞、外籍人士新冠疫苗接种工作 山东莱西盘活闲置土地 建设红马四新技术产业园 湖南:率先开展重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揭榜 吴忠:廉政档案为纪检监察干部精准“画像” 凌晨家中传来爆响 假“南孚”制造夜半惊魂 新业态助推土楼旅游 国木文化博物馆将落户南靖土楼景区 【樱花又开放——疫后重振看湖北】补短板 强功能 惠民生 探访湖北首个开建的重大疫情救治基地 骆驼红绿灯亮相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 石嘴山市5000余名干部职工贺兰山下义务植绿 铁路部门提醒:放风筝须远离铁路线 宁夏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发现鸳鸯 兴庆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心头事” 宁夏气象部门推出杨柳絮始飞预报 凌晨家中传来爆响假“南孚”制造夜半惊魂 宁夏就业形势持续稳中向好 一季度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7.67万亿元 主要投向实体经济 银川交警对超员超速等违法行为专项整治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就金融管理部门再次约谈蚂蚁集团情况答记者问 纵论天下 | 这种“科学家”公开信,不科学! 农垦创下贺兰山东麓“9个第一” 史诗音乐剧《茶道:一叶乾坤》成功首演 讲述茶香中国的故事 银川综保区出口退(免)税办理由7天缩至半天 开年首个“超级周末”,奏响中国马拉松行业复苏强音 本周大风沙尘小雨霜冻“组团”来袭 固原市隆德县召开2021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观摩推进会 蚂蚁再被约谈:规范有序才能行稳致远 给陌生女子发送包养信息无聊男子被罚200元 公益普法宣传进基层 绥阳公共法律服务行业在行动 火锅、剩菜、泡菜、加工肉制品......暗藏亚硝酸盐,有毒能致癌!附解决方法 跟着春天一起“复苏”的还有这些皮肤问题 兴庆区:学史力行 情牵两头 郝某被拖欠十年的货款终执结 银川公安党史学习教育够“实” 新增车位5.2万个化解矛盾1337件次 银川交警:“开门纳谏” 踏踏实实销号整改 北京市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现场调度会召开 让学生“动起来” 人脸识别黑产:真人认证视频百元一套 能通过APP验证 琥珀封存1亿年前被子植物甲虫传粉起源秘事 湖北警方“断卡行动”擒获“卡王” 缴卡逾1.7万张案值超千万元 在武汉抗疫的法国医生:“武汉的明天会更好” 零蔗糖≠无糖 元气森林“偷换概念”引消费者不满 北京经开区“科技馆之城”推出五条主题线路 大学生朋友圈屏蔽父母中的三种冲突 司机担心消防队灭火收费自行扑救 险情不减路人及时报警 城市里的“僵尸车”该如何处理?为什么交警不能拖走? 河南女教师诉教育局不处理教师申诉一案一审作出裁判 我国自闭症患者超1000万 这个群体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北京市打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正式启动
你当前位置:首页 >滨河经贸 >

陇南渐破“难弄事”:深山独特文化遗存“诱惑”动力不足

2021-04-13 11:03:39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兰州4月13日电 (记者 殷春永 张婧)甘肃省陇南市至今仍保留着数百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比如,乞巧女儿节、傩舞“池歌昼”、高山戏、玉垒花灯戏、角弓砸杆酒酿造、“女娶男嫁”婚俗等一些“人无我有”的独特非遗民俗文化,成为当地官方要着力解决“山区客人稀少”之窘的具体措施,并期待以此打造品牌招揽游客。

陇南虽地处西北,却有江南风光,以及特有民俗文化,何不成为出行必选项?

2018年8月12日,陇南市西和县举行乞巧女儿节。(资料图) 殷春永 摄2018年8月12日,陇南市西和县举行乞巧女儿节。(资料图) 殷春永 摄

中国“女儿节”:探多径活态传承

“‘乞巧’习俗在全国许多地方已弱化或消失,但在陇南市西和县,它仍原汁原味地被保留下来,并且形成一年一度的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近日,陇南市文广旅局局长毛树林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

乞巧文化集信仰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为一体,是起源并流传于西和、礼县一带的秦人遗风,是当地未出嫁姑娘们祈求心灵手巧的综合性岁时节令活动,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

然而,乞巧文化的传承保护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该市财政较为困难,尽管多年来尽最大努力筹集资金,加大投入,但各乡镇、村级非遗传习所建设仍显滞后;非遗保护专业人才缺乏,现有非遗工作人员难以适应非遗保护工作专业性要求较高的需求。

对此,毛树林表示,要做大做强电子商务文化产品,建成100家乞巧文化产品网店,10家以上乞巧工坊,加强对乞巧技艺的生产性保护,管理好西和县乞巧电商平台,加快乞巧文化产品的开发、宣传和销售。

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对乞巧歌舞的生产性保护,大型秦腔剧《七月七》、大型情景歌舞《乞巧情韵》、歌舞剧《乞巧情》等节目定期进行商业演出,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晚霞湖、仇池山等乞巧文化相关旅游风景区建设,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确保乞巧文化活态传承。

高山戏再掀传承热潮,民众重拾儿时记忆

“每逢过年,看了高山戏才算完整。”付田保是看着高山戏长大的。然而,高山戏的传承却在近些年遭遇了断代问题,付田保称之为“无人演、无人看、无人传”。

在外地学习舞蹈专业的付田保不忍这份童年记忆就这样消失,他便致力于学习戏曲演艺,回到武都区从事地方文化事业。从站队形开始,学习传统唱腔、练习招式、背诵台词……凭借对高山戏的记忆,加之师傅口传心授,付田保很快就领悟了该戏曲的精髓。

近日,甘肃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在陇南举行。付田保以高山戏传承人的身份现场展演,观赏民众看得津津乐道,且好评连连。“看着台下聚集的观众,似乎又掀起高山戏热潮,令人欣慰。”他说。

武都高山戏演出场地以地方民间打麦场、农家园、庙会戏台、社火戏台为主,其唱腔和表演兼有秦剧和川剧的特点。2008年,武都高山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高山戏各级别代表性传承人近20名。”毛树林说,近年来,当地官方致力于高山戏的保护传承工作,先后多次与兰州大学、四川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陇南师专等多所大学师生合作召开座谈会、申报课题、撰写论文;参加全国、全省非遗展演展示活动;每年围绕高山戏召开培训会,聘请音乐唱腔设计、文武乐器演奏、编剧、导演、高山戏理论研究等专家教授授课,培训传承人200余人。

此外,当地还积极开展高山戏文创产品的研发制作,目前设计制作高山戏及其它省级非遗项目文创产品10余件(套)。毛树林说,要将这一独特戏种作为旅游开发项目,挖掘高山戏传奇背后的故事,甚至将游客带到戏曲原生地深度体验,打造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以当地优质的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振兴。

图为3月底,付田保(右一)在甘肃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中表演高山戏。 张婧 摄图为3月底,付田保(右一)在甘肃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中表演高山戏。 张婧 摄

“男媳妇”婚宴:体验式领悟民俗文化

在康县、武都、文县交界地带,祖祖辈辈沿袭着女娶男嫁的婚配习俗,当地人称为“抱儿子”或“当娃”。与传统意义上的“倒插门”不同,陇南这些地方的女娶男嫁,不是少数民族风俗,而是极为罕见的汉族特殊婚俗。

尤其在康县南部山区,各家基本都是“留女不留男”,男孩都得“嫁”出去,而男子被“娶”到女方家里之后,必须立即改换“出嫁”前的姓氏,随同女姓,以确定女性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因而,在现今康县南部人家的户口簿上,所登记的户主都是女性。

据统计,目前仅康县南部的5个乡镇已有6000多户家庭,打破女儿不能传宗接代的旧传统,这种奇异婚俗,不仅解决农村有女无男户家庭发展生产、赡养父母的问题,也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同时,女娶男嫁逐渐成了宣传康县民俗文化的一张名片,推动当地的乡村旅游发展。

“像这样特殊的婚俗习惯在其他地方很少见,而恰恰是这种独有的民俗文化,才是当前乡村旅游所罕见的,我们要以此为招牌吸引游客。”毛树林举例说,鼓励农户举行表演型婚礼,所有流程习俗均保留女娶男嫁婚礼流程,游客自愿报名参与,甚至有条件的村镇可邀请游客扮演婚宴角色,以坐花轿、品宴席等深度体验的方式,融入当地风俗文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