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公款吃老板”典型问题透视:警惕饭局背后的局 新冠疫苗加强针要来了 产生的抗体持久力将更强 北京:预计晚高峰将提前至15时 道路拥堵情况将较突出 靠近亲繁殖清除有害基因 鸮鹦鹉的这招能救濒危动物吗 流感疫苗开打:需与新冠疫苗间隔14天 这些人群要慎打 国家卫健委:黑龙江疫情正处于关键期,需继续加大防控力度 国家移民管理局指挥侦破一起组织他人偷渡入境案:抓获涉案229人 长三角劳动人口占比64.5% 杭州比重居首 广西全面建立五级林长体系 森林覆盖率到2025年达62.6% 纪检监察机关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 破除权钱交易网 北京今日15时起高速出京方向将现拥堵 今晨北京仍有雾 国庆假期前期秋雨持续最高气温仅20℃出头 出游时不可放松警惕!“十一”出行指南来了 爱尔兰政府考虑对云母补偿高达35万欧元 对本地就业服务招标过程的担忧 80美元的油价为世界经济带来喜忧参半 欧元区情绪无视9月下降的预期 ASML上调财务预测 预计到2025年销售额将达到280-350亿美元 今年迄今为止近800万欧元在网上投资欺诈中被盗 谷歌告诉欧盟法院支付给手机制造商的费用给了安卓打败苹果的机会 英国士兵运送燃料以缓解供应危机 Altada将在1150万美元的融资后创造100个工作岗位 科学家将被投票进行工业行动而不是薪酬 Amigo表示救援计划的进展比预期的要慢 四川南充:7名“00后”大学生“组团”捐献造血干细胞血样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银川西夏区盈北社区:“三变三领先” 缔造幸福新生活 甘肃静宁跨越63载引得洮河水解“陇中之渴” 西康铁路一隧道进口处山体出现滑坡塌方 目前险情已排除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芬芳四溢——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在草原 海南昌江深山黎乡“蝶变”富美乡村 特色旅游带来真金白银 江苏沭阳:花木“颜色经济”扮靓“苏北最美乡村” 吉林黑土地保护检察监督专项行动成效显著 广东国庆假期全省最高温度均维持在30℃以上 广东21个城市22家图书馆实现读者信息互认 江西实施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法规 增加婚假产假育儿假等 预防狂犬病这些知识要知道 “凤城义警”平安志愿服务队成立 图个明白|新规划、新标杆、新征程!宁夏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重点亮点全在这里 抢抓综试区机遇 贺兰县8家酒庄组团亮相济南中酒展 短视频|六盘山下好风光——最是幸福丰收时 宁夏多举措保国庆期间高速公路安全畅通 2021中关村论坛亮点纷呈 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数量大增 满洲里海关查获今年最大一宗侵犯知识产权案件 山西绛州鼓乐:源于民间 奏响世界 植物科普短视频博主陈婉蓉:“我不是花神” 全球连线|中法友谊在葡萄酒香中愈加醇厚 百名青年剑门关体验传统汉式婚礼 长三角首个沉浸式防骗展启动 “当案馆”晒出百种骗局 电动车失火案的罪与责 刘永坦:只要国家需要 我们就一定要干好
你当前位置:首页 >滨河经贸 >

“不吃公款吃老板”典型问题透视:警惕饭局背后的局

2021-09-30 09:04:31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警惕饭局背后的“局”

55起“不吃公款吃老板”典型问题透视

2021年9月29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在“中秋、国庆期间‘四风’问题监督举报曝光专区”发布第2期每周通报,持续释放一刻不停歇抓作风的强烈信号。

记者发现,此次通报的10起典型案例中有2起属于违规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不吃公款吃老板”的问题。记者对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今年以来通报的106期共553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进行梳理,其中有55起典型问题涉及“不吃公款吃老板”,占问题总数的9.9%。“四风”和腐败互为表里、同根同源,党员干部蜕化变质往往始于吃喝玩乐,此类改头换面、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不吃公款吃老板”的既有中管干部,也有基层组织负责人

9月16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1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其中涉及的5名中管干部均存在违规接受私营企业主宴请的问题。如2018年1月底,贵州省政府原党组成员、副省长蒲波刚由四川省德阳市委书记提任贵州省副省长,即在成都某饭店接受私营企业主为庆贺其升迁安排的宴请。青海省政府原党组成员、副省长,海西州委原书记,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党工委原书记文国栋多次接受私营企业主在公司内部餐厅、酒店等处安排的宴请,并饮用高档酒水。

其他相关案例中的违纪者,案发时多为地方或单位“一把手”。如黑龙江省宁安市人民法院院长张翼宏组织宁安市法院部分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共13人,违规接受某企业主宴请,餐后每人还收受土特产品。

此外,基层组织负责人违规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如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工业园区综合行政执法队市容中队中队长李成、副中队长乐成军应某企业负责人李某某邀请,和多名队员在某夜市接受吃请。结账时,乐成军要求李某某将其之前在该夜市挂账费用一起结算。

湖南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邓联荣表示,除了老板们主动邀约请客吃饭的情形,领导干部以“聚”为名或介绍人脉等为由组饭局,邀请老板参加并买单;以及与老板拉拉扯扯、勾肩搭背,到老板定点餐馆吃喝;无需老板到场出面,但费用由老板支付等其他表现形式的“不吃公款吃老板”问题也需要警惕。

为了掩人耳目,宴请选择的场所五花八门

记者注意到,为了掩人耳目,不少违规宴请选在了私人会所、企业内部餐厅,甚至私营企业主的家中进行。

55起案例中,存在违规出入私人会所接受宴请问题的有5起,分别涉及3名中管干部和2名省管干部。如广东省珠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关英彦在2014年至2020年多次在珠海等地接受私人企业主邀请,违规出入私人会所大吃大喝。

今年4月29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监委通报的4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均为披上“隐身衣”的违规吃喝问题。通报提到,钦州市某电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某某将其经营的酒店接待室改造为接待餐厅,钦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徐贵经常来这里赴宴,并邀请一些人员陪同参加,且从未支付餐费。广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原副书记、校长唐农多次应广西某工贸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游某和广西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秦某某邀请,违规在游某开设在某小区的茶庄以及其他写字楼、酒店等地接受宴请。贵港市政府原副市长徐育东和浦北县委原书记韦业葵存在接受企业主邀请,在不对外公开经营的场所违规吃喝问题。

此外,据陕西省纪委监委通报,汉中市西乡县委原书记、二级巡视员演晓刚多次接受某私营企业主刘某等人在家中安排的宴请。

由风及腐危害不容小觑,和老板的饭局不只是吃吃喝喝问题

通报显示,海南省商务厅人事处处长马有林在担任省商务厅审批办主任、办公室主任和人事处处长期间,多次违规接受管理服务对象的宴请,并收受高档酒等礼品;上海市住建委工程建设处二级调研员王国君2020年春节前带领7名相关单位人员违规接受某施工公司负责人的宴请,每人收受礼金2000元;浙江省嘉兴市财政局四级调研员郁杭嘉在参加培训期间违规接受某会计师事务所法定代表人张某某的宴请,饭后又接受该事务所郁某某在某娱乐会所安排的唱歌和有偿陪侍活动。

除了接受宴请时违规收受礼品、礼金,违规参与其他娱乐活动外,“不吃公款吃老板”这类问题时常牵连出其他违纪违法问题,其危害不容小觑。

前文提到的5名中管干部案件,均是风腐一体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如国家开发银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怀邦除违规出入私人会所、由他人支付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外,还存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相关企业和个人,在获取银行贷款、企业经营、职务晋升等事项上提供帮助,非法收受巨额财物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

据山西省纪委监委通报,晋城市城区区委常委、副区长连陆军违规接受某地产公司董事长李某组织的宴请后,将其个人车辆装潢费用1.2万余元转嫁由该地产公司负担,先后多次赴郑州、洛阳、珠海、西安等地办理个人事宜,相关费用由该地产公司负担,共计7800余元。

作风问题往往与腐败问题相生相伴、相互交织,“四风”成为腐败滋长的温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这样通过饭局结识老板,进而把老板当“饭票”“提款机”的案例,不少地方的纪检监察机关都查处过。

久久为功纠“四风”,严防风腐交织、成风成势

逢年过节跟老板吃顿饭交个朋友,也不花公家的钱,“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大不了。殊不知,这样改头换面的吃吃喝喝背后,其实是老板们以“饭局”为“局”,放长线、钓大鱼,从而达到“围猎”干部、谋取利益、营造圈子的目的。

“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之间,模糊的是亲清政商关系的界限,打开的是腐化堕落的大门。”中国纪检监察学院研究员王希鹏表示,“不吃公款吃老板”以私人交往掩盖违规的政商交往,其本质仍然是相互利用的权钱交易。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决克服麻痹侥幸心理,摈弃特权思想,严守纪律规矩、不逾纪法底线,避免从吃顿饭、喝瓶酒、收张卡逐步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上海市宝山区、河南省洛阳市、江苏省常熟市等地受访的纪检监察干部表示,针对“不吃公款吃老板”花样多、隐蔽性强等特征,纪检监察机关要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定力,深入开展违规吃喝专项整治,紧盯重要节点、重点场所、关键岗位,加强与市场监管、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用好大数据信息,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建立健全相关问题线索的移送、受理和督办机制,深挖细查隐形变异“四风”背后潜藏的权力寻租、徇私舞弊等问题,斩断官商勾结的利益链,坚决遏制风腐问题滋长蔓延、成风成势。

此外,要注重深入剖析重点案例,找准病灶和病根,推动相关单位和系统深化以案促改、补齐制度短板,从制度层面压缩权力寻租空间,严防党员干部由风及腐蜕化变质。

专家建议,要进一步明晰政商交往界限和禁区,明确政商交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探索建立领导干部与管理服务对象交往主动登记备案等制度,用好行贿人名单制度,查处、曝光一批“不吃公款吃老板”的典型案例,持续释放正风反腐不止步、不松劲的强烈信号。

本报记者 于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