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马德福”过除夕忆往昔 青平:就地过年,春节“不打烊” “留守营地”的百味年夜饭:天南地北“烩”新意 “您的健康,我们的期盼”——94岁老人的新冠病房除夕生日 回访江西鄱阳洪涝受灾乡村:房屋已重建 期待新生活 鄱阳湖畔的护渔队:昔日捕鱼人变身护渔员(图) 台湾姑娘杨承瑄:留在广州过大年 三场“特殊”的视频连线——首都建设者“就地过年”记 送10吨饺子、新年礼包 北京新发地市场留守商户安心过年 远隔千里“云相聚”,守护万家共平安 未来网评:“年味包裹”传递爱与思念 把不一样的春节过得有滋有味 “家”暖情浓 外地青年在长沙青年人才驿站过“集体年” 盐池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典型经验 “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火星捕获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环绕火星成功 宁夏公布3家企业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 宁夏公布春节食品安全专项监督抽检结果 银川爱尔眼科医院为留银过年人员提供公益眼健康体检 三峡库区退捕渔民“新”愿:一年比一年好 通宵“蒸年鹅” 大湾区客家年味浓 工地上的除夕团年饭 来自五湖四海的暖心体验 年货快递满载年味 传递信心 探访盐城丹顶鹤保护区养鹤人:养鹤就像抚养自己孩子 被抬出“不毛之地”的九旬毛南族老人迎牛年 云南富民200余亩油菜花竞相绽放 把年夜饭“端上”防护服 铁路隧道深处的守望者 选择异乡过年的“90后”:真情在 年味就在 就地过年的中国青年和他们的宠物“主子”们 春节购物提示:在超市不扫码“拿走”商品三次可构成犯罪 沈阳北站:春运中旅客遗失物品的“大管家” 乡愁不“愁”:长三角“原年人”解锁“新”年味 成渝高铁“公交”的首个春运:一小时开启双城生活 新疆春节期间米面油市场供应“底气足” 33道弯上的塔里木油田“守气人” 临桂四塘:村容村貌焕新颜 欢欢喜喜过大年 中国日报网评:过年与故乡 从“探月”到“奔火” 中国“超级望远镜”护航升级 春节情结:藏在红包里的心愿 援贵州医疗人员感受苗寨不一样的“年味” “候鸟”式育种专家马庆的春节:为“农业芯片”的坚守 单身青年享受“就地过年”躲“春劫” 探访丹东大鹿岛边境派出所 :海冰封锁也要保证百姓过年生活物资 8个主题72条视频 红基会公共卫生科普项目系列课程上线 云南丽江森林消防员“家书”传祝福 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16个小区仍为高风险地区 其他区域均调整为低风险地区 银川六项措施保障春节市场供应 春节档电影看哪部?简直比宫斗剧里皇上选妃还难…… 刘德华周杰伦云演出、相声数量多 揭秘央视春晚看点 看!就地过年,你关心的几大问题这么解决
你当前位置:首页 >吴忠新闻 >

跟“马德福”过除夕忆往昔

2021-02-11 20:37:07来源:宁夏新闻网

“生菜、菠菜、黄瓜都来一点儿,红绿辣椒也要。”永宁县闽宁镇农贸市场里,福宁村原村党支部书记谢兴昌正在购买年夜饭的食材。

“我男人想吃绿叶菜。”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里,陈金山被村妇“尾随”一路,只为他手里那把罕见的绿菜。

两个场景,相差23年,往日情景历历在目,让谢兴昌恍如昨日。

2月11日,农历大年三十,举家欢庆团圆的日子。记者走进《山海情》男一号马德福原型——谢兴昌家,跟随他一起过除夕、忆往昔。

5个孩子、7个孙子都要赶回来过年,这顿年夜饭,少不了硬菜。上午9时,集市开了,谢兴昌和老伴儿上街,从牛羊肉到蔬菜、水果、撒子,谢兴昌“出手阔绰”,不到1个小时,花费600多元。

“家门口就是市场,先少买点。”谢兴昌笑着说,前几天,他还购置了价值800多元的肉,够孩子们过年吃了。

厨房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年货,回忆起初到闽宁镇的第一个春节,谢兴昌直言,天壤之别,不敢想、没法比。

“当时身上只有十多块钱,去周边的李俊(现永宁县李俊镇)给娃买了几颗糖,一家人在没电、没水的房子里凑合过了一个年。”谢兴昌说,从前没钱过年,娃受了不少罪,如今条件好了,一年要比一年有年味儿。

11时,小儿子一家率先到来。见着谢兴昌,孙女谢孜涵迫不及待地喊:“爷爷你火了!我们同学找你要签名。”“爷爷你见黄轩、张嘉译了吗?”

“爷爷还成你心里的名人了!”谢兴昌摸着孙女的头笑着说,黄轩先后来了5次,每次手握一只录音笔,很认真听他讲述过往。

“啥是好演员,能把我们一心为民的劲头演出来的就是。”话说间,谢兴昌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锅里的牛肉热腾腾的冒着热气,香气四溢。12时20分,孙子孙女围坐在暖气房里,边等奶奶上菜,边听谢兴昌讲闽宁镇的“成长故事”。

“《山海情》里,不论动员搬迁时磨破嘴皮,还是种双孢菇赔个底朝天,都很符合实际,只不过有一点,我们比电视剧里更苦!”谢兴昌说,移民第一天,他们就遭遇沙尘暴,行李被吹得只剩下“怀里抱着一个锅,脚下踩着一床被”。

“爷爷,那么苦,你为啥坚持下来了?”谢孜涵不解地问。

“西干渠的黄河水离我们不过20公里,闽宁周边交通四通八达,基础条件比老家好得多,凭啥不坚持?”谢兴昌回答。

谢兴昌说,让他决心扎根在此还有一个原因,1997年7月,“考察”完移民搬迁点后,谢兴昌准备返回老家,路过距离闽宁只有4公里的国营农场时,看到一排排个大、饱满的玉米棒子。

“这是种啥都能成的好地方。”谢兴昌顿时有了底气,掰下4个玉米,回村做思想工作。在老家西吉县王民乡红太村,谢兴昌先后组织两次动员会,最终带领13户村民到闽宁“打前站”。

在闽宁镇担任村支书的10年时间里,谢兴昌先后动员300多户村民从贫瘠的大山搬到富饶的平原。多年来,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谢兴昌和村民修渠、建房、种树,一个美丽家园逐渐拔地而起。但纵使忙到脚不沾地,村民收入仍然止步不前。 

与《山海情》里的情节一样,在福建专家的帮助下,谢兴昌和村民开始种植双孢菇,可随着种菇的人越来越多,双孢菇价格狂跌,不少村民流了汗却没钱挣。谢兴昌总结经验教训——产业发展要多元化,才能避免同质化竞争。

自1999年起,谢兴昌先后尝试种植枸杞、葡萄,最终,逐渐摸索出种植酿酒葡萄的技术,将6亩地全种上葡萄。种植枸杞、肉牛、酿酒葡萄、红树莓……和谢兴昌一样,在闽宁协作的推动下,闽宁镇的村民纷纷发展多元化产业,收入实现直线上升。

去年,谢兴昌“解甲归田”,享受退休生活。拉着孙子孙女稚嫩的小手,谢兴昌语重心长地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闽宁镇的未来是你们的,要好好学习,将来学有所成回报闽宁,继续建设美丽家园!”(宁夏日报记者 姜璐 马楠 实习生 杨名菡 文/图)

11.jpg

图片说明:谢兴昌(左)与孙子、孙女围坐在一起,讲述自己的移民故事。

22.jpg

图片说明:清晨时分,谢兴昌(右)与妻子一同采购年夜饭的食材。

33.jpg

图片说明:谢兴昌(左)与演员黄轩合影。(图片由谢兴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