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也可负刑责,体现实事求是立法态度 上海倡议软件开发者从供给侧消弭“数字鸿沟” 保安为考研生建共享群:建的是群暖的是心 综合消息:大连五街道从严封闭 北京不排除进一步发现病例的可能 在故宫博物院深耕的年轻人:上屋顶、下库房、修文物 特写:“我们一直在拼命救治每一个人”——援鄂重症医学专家返汉共忆抗疫经历 上海、陕西启动新冠疫苗接种 主要涉及风险较高重点岗位 天津两批进口冷冻食品外包装核酸检测出阳性,未流入市场 田间追踪高质量:农业节水,增产增效不增水 专家学者广州聚焦肿瘤防治:40%癌症可预防 冀推进基层科普 浙江象山发现一来源不明集装箱 内有不明冷冻食品 厦门方特冰雪节:开启冬日奇幻之旅 2021“研考”首日 北京多考点有序开考 今天北京继续走晴暖路线 明起将遭“速冻”冷到怀疑人生 昌赣高铁开通运营一周年:带动经济交流 改变居民生活 严格防疫 安全有序——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首日见闻 辽宁大连新增4例确诊病例和2例无症状感染者 详情公布 寒潮天气将影响中国中东部 寒潮黄色预警发布 我国生物医学成像领域大科学工程项目实现主体结构封顶 昆明确诊病例所涉区域应检人群3816份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我国各类养老床位数达到807.5万张 广西侦破一特大跨境武装贩毒案 侦办过程惊心动魄 停产、限产!宁夏500余家企业响应落实大气攻坚行动 宁夏大武口:地标美食凉皮让冬日“热”起来 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 涉案两人涉嫌诽谤案被立案侦查 警方通报西安地下赌博案:先后在多地抓获15名涉案人员 贵州余庆:大山里的“新农人”培训班 甘肃千余种农特产品“赶集”“晒颜”:客商众里寻“甘味” 上海首个5G乡村:全村防控数字化 垃圾分类更聪明 甘肃青少年科普“第二课堂”:趣味“抖秀”诠释科学与生活 拼过2020的你还好吗|挥别武汉,她又回到“红区” 非洲籍医生杰西:和广州人民共战“疫” 江西南昌地铁3号线正式开通试运营 援鄂护士周国红:向生命“硬核”喊话 山西首条地铁集成“黑科技”:无人驾驶、刷脸乘车 华东师大成立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 宁夏大武口:地标美食凉皮让冬日“热”起来 “唐风晋韵·锦绣太原”文旅推介会走进扬州:实现客源互动 四千余跑者陕西三原跑“微马” 促全民健身与文旅产业“联动” 北京疾控再强调:这几类场所和人群必须戴好口罩 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销售将迎来统一监管规则 热评丨元旦春节将至 疫情防控需打起十二分精神 哀兵之战!安徽男手力克广东队迎来赛季首胜 陕西首针新冠病毒疫苗完成接种 重点人群接种工作全面启动 山西首条地铁集成“黑科技”:无人驾驶、刷脸乘车 焦点访谈:2035年的中国交通是什么体验?安排得明明白白 2020,开启“超级模式”的中国航天 扶贫相册——老窝来了位“柑橘博士” 北京公布25日新增2名确诊病例活动轨迹 江西南昌地铁迈入三线换乘的线网时代
你当前位置:首页 >国内新闻 >

12岁也可负刑责,体现实事求是立法态度

2020-12-27 09:05:43来源:新京报

12岁也可负刑责,体现实事求是立法态度

■ 社论

立法机关以个别调整最低刑责年龄的新模式,实现了保护未成年人与维护社会秩序的更好平衡。

未成年人立法又有新动向:12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十一)。其中,针对低龄未成年人严重犯罪问题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关于调整最低刑责年龄的立法,终于迈出关键一步。修订前的刑法规定,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无论犯下何种罪行,都无须承担刑事责任,而由这一“免罪金牌”引发的争议也从未止息。支持者认为,加以宽宥的刑事立法,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符合国际刑事立法潮流,而反对者则拿出低龄未成年人恶性犯罪的案例予以反驳。如今,随着最新刑法修正案表决通过,立法机关一锤定音,以个别调整最低刑责年龄的新模式,实现了保护未成年人与维护社会秩序的更好平衡。

个别调整最低刑责年龄,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立法之所以“宽宥”未成年人犯罪,其逻辑前提是,这个特定群体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认识和控制行为能力相对弱化,不应和成年人一样,承担起过重的刑事责任。客观而言,刑法将14周岁作为是否追究刑事责任的“分水岭”,立法之初固然符合社会发展的真实状况,但经历了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成熟度也有了显著变化,实有必要反映到刑事立法中。

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就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尤其是近年来,未成年人恶性犯罪高企不下。比如,前段时间接连曝光的“12岁男孩弑母被无罪释放”“13岁男孩强暴女孩获释后再杀人”等典型案例,既是对法治正义的亵渎,更是对公民权利的威胁。立法对最低刑责年龄作出个别调整,意味着严重犯罪的“小恶魔”,不再游离于刑罚制裁之外,有利于形成震慑教育之势,实现刑事立法的惩罚预防功能。

调整最低刑责年龄,还体现了严谨慎重的作风。立法破冰的同时,专门加上了“四把保险锁”:限定主体,将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列入“规制”范围,而这个年龄段,也的确是恶性犯罪高发时期;限定罪名,必须是犯有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两种严重罪行,才能使用刑罚利剑予以打击;限定后果,必须是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且达到情节恶劣的程度;尤其是限定程序,明确“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通过强化监督“保底”手段,防止追究刑责扩大化,进而侵害未成年人权益。

调整最低刑责年龄,也体现了科学立法的精神。回看刑法修订过程,从一审到二审、三审,刑法修正案草案在倾听民声中,逐步锻造成型,特别是三审草案,在二审草案的基础上,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也作为故意伤害罪的“扩容”追责情形,如此有利于解决“法网”不够缜密的立法缺憾,精准惩处那些主观恶性极大、社会危害极大、后果极其严重的未成年人严重人身犯罪,坊间对此亦不乏赞许之声。

个别调整最低刑责,既是刑事立法的突破,也是未成年人立法的突破。当然,刑罚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这也是将针对未成年人的收容教养改为专门教育矫治的初衷。而从近期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到本轮新修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修正案,走出一条织密涉未成年人法律体系的立法进路,这些系统性的法治努力,必将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更为健全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