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科学”流言榜:青少年不打疫苗因副作用大?别信 厦门启动防御暴雨洪水一级应急响应 南通海门通报1名次密接者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 广东发布通告敦促滞留缅北从事电诈人员归国自首 北京新增1例京外关联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南京着力解决疫情期间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河南全省已紧急避险转移受灾群众93.38万人 重庆江津、大渡口区核酸检测254201人 已出结果250453人均为阴性 不良粉丝文化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宁夏下发紧急通知 要求进一步做好全区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及疫苗接种工作 高考本科批次录取陆续结束,考生专业选择透露哪些新动向? 张国政:这块金牌无惊无险 但也没有酣畅淋漓 为梦想增重 汪周雨夺女子举重87公斤级金牌 两部门:师生健康状况达到学校防疫要求时方能返校 陕西岚皋:“90后”大学生归隐“绿水青山” 养出“励志金鸡” 广州上半年打掉涉电诈团伙和窝点1400多个 见面劝阻3.2万人免受骗 广西柳州“水上美容师”高温下作业 守护青山绿水 北京海淀区甘家口街道地区人员出京须持绿码及核酸证明 扬州1日新增确诊病例中多人去过棋牌室 年龄最大87岁 河南强降雨已致302人遇难 50人失踪 山西晋城警方助失散26年亲人团圆 姐妹相拥而泣 哈尔滨学生开学前14天要返回 非必要不外出 水利部:海河流域漳卫河水系退水 12306每天要接听多少电话? 福建多地迎新一轮人事变动 林旭阳任莆田市代市长 辛识平:让病态“饭圈”彻底凉凉 暗访:潍坊一医疗公司涉嫌非法代孕、贩卖婴儿调查 山西长治警方跨省破获省督电诈案 7名嫌犯归案 盐城阜宁一男子辱骂防疫工作人员被行拘五日 公益活动助新疆巴楚县百岁老人“重获光明” 三步棋满足群众新需求新期待 面对疫情,请做好“八要八不” 上海“加码”织牢全城防疫线 收紧陪护探视制度 抗击“疫”情 基层工作者显担当:坚守一线 守护安全 郑州查验离郑驾乘人员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土星发起冲日:夜幕“指环王”罕见“露真容” 江苏扬州目前已有1个高风险和29个中风险地区 受连续降雨影响 内蒙古大兴安岭三伏天最低温跌破个位数 江苏在行动 | 加强疫情交通防控工作 服务保障重点人群 黑龙江连发多个气象风险预警 31省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66952.7万剂次 北京新增1例京外关联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详情公布 荆州市中心城区部分区域划定为中风险地区 河北多地紧急寻人!唐山发布路北区6名次密接人员行程轨迹 雄安宣武医院(一期)项目主体结构封顶 苏州台企捐助上千万元援助河南灾区 未来一周宁夏有两次小雨或阵雨天气过程 其他时段以晴到多云为主 中国学者研究发现最古老三尖鱼类:4.19亿年前“刘氏镰角鱼” 救起四名落水儿童 山东干警把奖金作为孩子们的成长基金 “移动外呼”:冒充客服一天呼叫11万次 连哄带骗办套餐
你当前位置:首页 >国内新闻 >

7月“科学”流言榜:青少年不打疫苗因副作用大?别信

2021-08-03 09:03:51来源:北京青年报

7月“科学”流言榜发布 红霉素软膏是“万能药” 吃植物肉热量低能减肥 均不靠谱 此外

青少年不应打新冠疫苗因副作用大?别信

随着抗疫工作的进展,7月份,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多地已启动18岁以下人群的新冠疫苗接种。根据临床试验积累的数据和专家评审论证,充分证明疫苗对3至17岁人群是安全的,诱导产生抗体的能力非常强。但就是这样,“黑”疫苗的谣言再起,有流言称“新冠疫苗对成人有效并不意味着对青少年也有效,甚至对青少年副作用会更大,不应接种”,对此说法,别信!

最新一期“科学”流言榜发布,除了上述围绕新冠疫苗的流言, 红霉素软膏是“万能药” 吃植物肉热量低能减肥等伪知识通通上榜。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

流言1

红霉素软膏是“万能药”

真相:无论是皮肤过敏还是长痘,抑或是蚊虫叮咬,抹点红霉素软膏就能好了?

红霉素属于抗生素类药物,长期使用或者滥用会导致病原菌耐药情况的发生,即细菌对抗菌药物的击杀“刀枪不入”,耐药菌越多,感染的治疗也就越发困难。使用红霉素软膏前,应先咨询医师或药师,在得到确认并给予相应的用药指导后使用。

红霉素软膏主要成分是红霉素,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抗菌药物,对大多数的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红霉素软膏属于抗感染的药物,不适用于蚊虫叮咬、过敏等。说明书上提到红霉素软膏的适应证包括:脓疱疮等化脓性皮肤病、小面积烧伤、溃疡面的感染以及寻常痤疮。

需要提醒的是,不是所有的痤疮都需要使用红霉素软膏,症状较轻且没有感染时是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的,而当毛囊堵塞进而引起毛囊炎时,应用红霉素软膏才是对症的。

流言2

青少年不应接种新冠疫苗

真相:有流言称新冠疫苗对成人有效并不意味着对青少年也有效,甚至对青少年副作用会更大,不应接种。

这个说法毫无根据,对青少年启动新冠疫苗接种很有必要。北京市疾控中心介绍,一方面我国绝大多数人都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对新冠病毒是易感的。接种疫苗后,绝大部分人可以获得免疫力,从而有效降低发病、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另一方面,为青少年接种新冠疫苗,对建立人群免疫屏障,阻断新冠肺炎的流行,尽快恢复我国社会经济、居民生活正常运转,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7月20日,北京市全面启动12至17岁人群新冠疫苗接种。本次12至17岁人群使用的新冠疫苗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可用于该年龄段人群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根据3至17岁人群扩大临床试验积累的数据和专家评审论证,充分证明疫苗对3至17岁人群是安全的,诱导产生抗体的能力非常强。

根据时间安排,北京已先期启动高中阶段(15至17岁)人群接种,8月初启动初中阶段(12至14岁)人群接种。其中,在校学生按照高中(含技工学校)、初中、特殊教育学校的接种顺序有序安排12至17岁在校学生集中接种,各区以学校或学区为单位开展组织工作。非在校12至17岁人群按照就业和非就业安排接种。16至17岁就业人群由各行业主管部门与各区协同配合组织至指定接种点进行疫苗接种。非就业人群(含12-17岁出国留学人员)由所在街道(乡镇)组织至指定接种点接种。

据不完全统计,除北京外,广西、湖北、黑龙江、湖南、安徽、福建、江苏、广东等地均已明确了12至17岁未成年人新冠疫苗接种,且大部分地区都将从7月开始为15至17岁人群接种,8月开始为12至14岁人群接种。

流言3

吃植物肉热量更低能减肥

真相:网传吃植物肉可帮助减脂和身材管理,能有效减肥。真的是这样吗?

“植物肉”的名字很容易让人将它归为青菜、番茄之类的清淡素食。但实际上,植物肉不总是纯素的,而且热量不见得就低。

植物肉的配料通常由大豆蛋白、饮用水、植物油、食用盐等,以及一系列相关的食品添加剂组成。其中脂肪是植物肉里非常重要的添加项之一。它能改善植物肉的质地,产生类似真肉的柔嫩多汁的口感。这些添加的脂肪可以来自葵花籽油、菜籽油,也可以是固体的棕榈油。

除此之外,额外添加的淀粉、用来调味的调料,它们让植物肉更好吃的同时,热量也随之增加。

美国农业部最新统计的一款植物基人造肉的营养数据显示,100克植物肉能产生大约221大卡的热量,其实跟100克牛肉的热量(250大卡)差不了太多。减肥人士避之不及的主食米饭,100克热量才只有129大卡。几口植物肉,就顶上一碗米饭的热量了。所以,别指望靠植物肉能减肥。

流言4

“血糖标准”更改了

真相:网传“2021年‘新血糖标准’已更正,更改为4.4-7.0mmol/L”,这个消息属实吗?其实,自1999年起,WHO正式认定糖尿病的诊断切点为: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此标准在国际通用已22年,未曾改变。

流传说法中的“2021年更新的新血糖标准”,其实指的是202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最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4.4-7.0”指这一版指南中的“血糖控制目标”,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指南建议将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的目标范围内;对于非空腹血糖,建议不超过10mmol/L。

这里的“血糖控制目标”,不能和前面提到的“血糖诊断标准”相混淆。另外,4.4-7.0mmol/L这一数据与旧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的完全一致,并没有更正。血糖控制目标与血糖诊断标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大家可别被那些以吸睛为目的的文章带偏了。

流言5

网红降温喷雾安全又可靠

真相:最近热销的降温喷雾,号称喷在衣服上、帽子上,或者车内都可以,安全又可靠,还能即刻清凉。真的有这种安全有效的解暑神器?

针对降温喷雾,北京市大兴区消防救援支队旧宫特勤站的消防指战员做了相关实验。消防员先后使用主打成分为四氟乙烷、LPG的两款降温喷雾产品,喷向燃烧的点火枪,结果降温喷雾遇到明火后猛烈燃烧。接着,消防指战员又将主要成分为乙醇的喷雾喷到装有猪肉的盘中,当遇到明火后,猪肉表面也迅速燃烧起来。

旧宫消防特勤站工作人员说:“这是因为网红降温喷雾成分内含有四氟乙烷、LPG、乙醇等易燃物质,该类喷雾在使用时如若遇到明火,则会迅速发生燃烧反应。因此,在使用这类喷雾后,千万不要进厨房做饭、吸烟点火等,极易引发火灾,安全隐患比较大。”

消防指战员还模拟了一个类似车厢的密闭空间,将降温喷雾和测温仪一同放于其中,在阳光下进行暴晒,观察喷雾剂瓶身的变化。当实验空间内温度超过58℃时,测温仪已经无法正常工作,而降温喷雾的瓶身开始急剧膨胀,瓶盖被猛的弹出,喷雾剂罐也倒了。

持续暴晒后,随着一声巨响,降温喷雾罐体爆炸,底座被炸飞,严重变形,实验用的密闭空间和测温仪被炸得四分五裂。旧宫消防特勤站工作人员说:“这类网红降温喷雾一旦使用不慎,后果不堪设想,提醒广大消费者务必谨慎使用。”

文/本报记者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