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为我区捐赠丰田无障碍车 石嘴山市开展七大重点行动 为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 数聚宁夏 算领未来|华为数据中心能源助力宁夏中卫打造全球领先绿色算力集群竞争力 “贺兰山东麓”敲开“世界葡萄酒之都”的大门 【地评线】贺兰山网评:过于自信也会导致上当受骗 数聚宁夏 算领未来|第五届云天大会在中卫开幕 遇见中国之美·中卫66号公路 宁夏回族自治区通信管理局 宁夏回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清退宁夏属地僵尸类APP的通告 中宁一案例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男子轻信网贷被骗1万元 宁夏涉农企业享留抵退税扩围“红利” 36只“迷途羔羊”引来十余名“羊倌”争领 银川市总工会把劳模工匠请进校园激励青年学子 行业头部企业加速布局宁夏算力枢纽 宁夏乡村游订单同比增223% 【黄河安澜】秋意渐浓 黄河两岸景美如画 前8个月宁夏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0.5% 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 石嘴山市加速解决房屋产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 湖城之秋——打翻了的调色盘 中宁县检察院落实工作机制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 宁夏原创音乐剧 《花儿与号手》喜摘文华大奖 首届“西部数谷”算力产业大会主论坛举行 敢做“无人区”的探路者 宁夏中卫:电力护航云计算产业高质量发展 【地评线】贺兰山网评:算力产业驱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禁毒宣传进校园 提高学生辨别新型毒品能力 贺兰县:直播带货开启残疾人灵活就业新模式 借款人不还钱,担保人被司法拘留15日 宁夏隆德县完成首笔用水权质押贷款 宁夏明确2022年社保缴费基数 小说《微水浮尘》在京首发 同名广播剧上线 宁夏泾源 “电”亮山乡 好山水做出“富民”好文章 专家学者聚首 为创投行业把脉支招 吴忠利通区:石榴花开情更浓 西夏区铲除毒品原植物160余株 中宁县检察院为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保护伞” 社交平台上的反诈联盟:被骗、救赎与博弈 乘势而上 随“算”而动 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在上海开幕 宁夏线上直播带岗招聘活动帮助残疾人实现精准就业 2022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主体活动闭幕 变“带货”为“带岗”,银川这场招聘会为残疾人提供246个就业岗位! 首届中卫·房车文化节暨消费惠民活动启动 秋季跟风刷酸 小心焕肤不成反“烂脸” 不再“守着黄河缺水喝” 被基础设施网“包裹”的幸福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新赛道”寻求新动能 金凤区法院一审公开宣判一起涉养老诈骗案件 来吧,展示!首届“西部数谷”算力产业大会等你来 宁夏水投集团:三项制度激活企业原动力
你当前位置:首页 >经济观察 >

冫令冫令冫令~~羽绒服都挡不住寒气,明清过冬难道靠“一身正气”?

2021-01-08 09:06:13来源: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作者:刘壮实

亻尔矢口之首丬匕京今天夕夕冫令口马?冫令至刂讠兑白勺讠舌者阝衤皮冫东昔夂了。

这两天想必大家对“跳水式”下降的温度颇有感受。据北京市气象局消息,1月7日06时,北京南郊观象台气温降至-19.5℃,迎来1966年以来最冷清晨。好在这波寒潮来得快去得也快,8日开始气温就逐渐回升了。

寒潮来袭,小编心里不禁冒出这样一个问题:几百年前,什么现代装备都没有的明清,人们是怎么过冬的?

要知道,明清时期的寒冷程度比现代更甚。根据《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1900年以前的“严重强寒潮灾害”仅记录了17次,明清就占了13次。有学者把这一时期称为“明清小冰期”。

难道,明清百姓御寒靠的是“一身正气”?

这自然是开玩笑。细翻资料,小编发现,明清百姓御寒方法可真不少,根本不比现代人差。不信?且听我一一道来。

“衣”——袄子、帽子和貂裘,“手炉”“护耳”咱都有

现代人说到冬装,自然少不了“棉袄”的身影。关于“袄”的最早记载见于《魏书》,内有衬里的称“夹袄”,纳絮丝绵的称“棉袄”或“绵袄”,为秋冬季节之常服。明清时期,棉花开始大量种植,“棉袄”遂大兴。

想到明清的冬天,大概很多人脑子里会浮现出《大明风华》《甄嬛传》中王公贵族披着斗篷的华丽场面。作为防风御寒的衣物,冬天外出的男女官庶,都喜披裹斗篷。

至于现代人常见的“貂皮大衣”(明清时期这类动物毛皮制作的衣物叫“裘衣”),可不是想穿就能穿的。当时官方对舆服礼制有着严格规定,不同身份、不同场合所着裘衣,材料自是不同。

明清时期的人们,冬天出门也戴帽子。

明代,每年冬十一月,“入朝百官赐暖耳”。暖耳多用狐皮类材质制成,和我们用的耳套相似。到了清朝,官员冬季多戴皮制暖帽。

妇女通行做法是用鬏髻或者帕子把发髻包裹起来。《金瓶梅》里面有关于女性冬季着装的记载,“大红缎子袄,青素绫披袄,纱绿绸裙,头上戴着鬏髻……”此外,妇女还有“卧兔儿”或“昭君套”等戴在头上的保暖饰品。

哦,对了,还有手套。起码从出土文物看,这玩意儿西汉就有,不过依然是彼时殷实人家的专利。

这么一想,明清时期的御寒装备貌似不比现代人差。

“食”——吃着火锅唱着歌,撸着小串唠着嗑

要说冬天的快乐,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一顿不行,那就两顿咯。

提到火锅,明清时期还真有。“十全老人”乾隆大爷就是火锅的狂热粉丝。

不信?《清宫膳底档》都记着呢。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这一年内,乾隆皇帝吃了不下两百次火锅,品类也不一而足:“炖酸菜热锅”“野意热锅”“燕窝葱椒鸭子热锅”……

《宫女谈往录》中宫女回忆吃火锅时也提到,“从十月十五起,每顿饭添锅子,有什锦锅、涮羊肉,东北的习惯爱吃酸菜、血肠、白肉、白片鸡、切肚混在一起……也有时吃山鸡锅子。反正我们有三个整月吃锅子。”

可见,不分古今、不论身份,对火锅的热爱可是铭刻在大家的心里呢。

除了火锅,寒冬最“夯”还有就是烤肉。烧烤,这种简单、原始的烹饪方式,在寒冬里带来的温暖可不是一星半点。

《明宫史·饮食好尚》有载,“凡遇雪,则暖室赏梅,吃炙羊肉”。除了常见的肉类,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华夏的土豆和玉米也没能逃脱先人“老饕”的嘴巴。

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在大冷天里,明清时期食客们吃着火锅、撸着串。看到这场景,是不是怀疑自己穿越了?

“住”“行”——“火墙”“暖轿”“手炉”,古代供暖系统了解一下?

对北方人来说,冬天最最最重要的就是暖气。但在没有统一供暖的明清,怎样让屋子里暖和起来也是一门大学问。

要想了解明清时期的取暖设施,不妨看一下故宫。故宫内很多建筑都建有“火墙”,就是把宫殿墙壁建成“空心”的,墙下挖“火道”,添炭火的“炭口”设置在殿外的墙基里面。这种结构在如今北方的很多建筑里依然存在。

寒冬一到,专职的司炉太监就会往“炭口”添上烧好的炭火,加热整个房间。不只是房间外,在房间里也会摆放炭盆。内外共同作用下,给房间加热上“双保险”。

屋里暖和了,出行可咋办?没有汽车的明清时代,富庶人家出门交通工具是轿子。于是,聪明的古人又开始想办法:轿子用帷幕遮上,用以防寒,称为“煖轿”。明代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中就有“探亲眷高抬着煖轿,送人情稳坐着香车”的句子。

除了“煖轿”外,当时人们还可以捧一个“手炉”。“手炉”内放炭火,外部是圆弧形外罩,既可以导热又防烫伤。

有“手炉”,自然就有“足炉”。“足炉”比“手炉”大一些,又叫“汤婆子”“锡夫人”,是放在棉被里用来温脚的。为防夜晚失火,“足炉”里不能放炭火了,而是用热水代替。(咦?这不就是现代的“暖水袋”么?)

由是观之,虽然没有现代人的羽绒服、空调、集中供暖等现代装备,明清时期的古人却也用着古朴但实用的法子抵挡寒潮暴击,有些法子还一直沿用到现在。不得不令人佩服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