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17元吃海底捞 别给扣“薅羊毛”的帽子 退休新模式,老年人缘何成美容院消费“新主力” 大巴撞上限高杆致死伤 问责司机也应思考限高杆能否更“友好” 游进时间的河流,触摸晚清民国那些故事 评论:二孩时代,社会政策需去除“一孩思维” 构建未来城市治理新模式,数字化是关键利器 零下271℃!我国自主研发出超流氦大型低温制冷装备 十年磨一剑 他拿出一批“全球立得住的核心技术” 云南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新增境外输入病例2例 软体机器人:手臂如象鼻一样灵活有力 评论:正视单身经济的景气与隐忧 给“明星”做“人口普查”,LAMOST凭啥? 中学小卖部3年租赁权拍出320万 当心校园生意变味 买了一斤猪肉,如何影响CPI? 北京电动车主单次充电平均花费32.47元 今天北京晴朗在线最高气温冲击28℃ 后天将有小雨来“扰” 别再让老年人上网尴尬(云中漫笔) 中东部地区将迎降水天气 西北黄淮江淮等地有中到大雨 预约进地铁试点一年 为乘客节约4万小时 男子帮同居女友装修房屋 分手后起诉索要装修款 塑料瓶换纸盒 现在纸杯也要取消了? 评论:以亚洲方案应对全球挑战 专偷老年人,“药品推销员”获刑 养老服务合作 北京西城与河北廊坊“牵手” 评论:副市长年年检讨,环境整治别搞成“道歉秀” 十大数字创新技术出炉 中国量子计算机“九章”榜上有名 成都摩托车驾考5月推新规?交管局:暂未收到通知 北京就规范市场租房补贴征求意见 别让网络削弱现实社交 中学生如何迈出人际交往第一步? 吴尊友:疫苗接种达群体免疫的国家才可能开“国门” 组人墙占机动车道,讨薪不能影响公共安全 异地就医月度结算人次破百万 避免“前分后混” 成都制定垃圾分类收运时间表和线路图 二孩时代 带两娃坐地铁公交只能免票一个 合理吗? 男童拔牙后昏迷40天 专家:拔牙本身不会导致昏迷 教育部:2021年重点高校继续面向农村等地区实施招生专项计划 专家解读:中小学生“睡眠令”如何落到实处? 中国首批49家医院被正式认证为“银屑病规范化诊疗中心” “中国梨乡”山西原平梨花为媒诗歌为介 激活乡村经济 今年入春以来我国沙尘暴日数和强度为近9年之最 湖南宁乡一小型轿车与公交车相撞 已致4死1伤 北京:“外语标识全民纠错月”启动 上线“随手拍”小程序 数万尘肺病农民获帮扶 专家呼吁关注其心理健康 兰州办舞台音乐会温暖陪伴“来自星星的孩子” 吸引环京五省区游客 呼和浩特开通“爱上敕勒川·惠民一日游”直通车 中国不断深化与国际律师界的交流合作 投身“经济圈”加快“一体化” 万达开签署网信战略合作协议 超强台风“舒力基”位于菲律宾以东洋面 南海等海域风力将增大 南航客机直升机联动 进行空中生命大接力 广交会“乡村振兴”专区助推企业扬帆出海
你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新闻 >

评论:17元吃海底捞 别给扣“薅羊毛”的帽子

2021-04-19 09:07:24来源:成都商报

17元吃海底捞 别给扣“薅羊毛”的帽子

只要契约不废,市场法则不失灵,则一切都合理,大可不必操心太多。

有人称自己花17元吃了一顿海底捞。其在帖子中称,一个人,打算点4元的面。觉得太单调,于是点了一个7元的。还打包了不少零食,吃不完的花生,水果,牛肉粒。

这一顿饭吃得如此便宜,与网友印象中的海底捞消费不相符。经济实惠的消费却引发一些争议,有网友认为,这样的“吃法”不适合去海底捞这样的大品牌、高消费之地。但也有网友认为,该付的钱也付了,又没吃霸王餐,17元消费没啥不妥。

海底捞门店方面则表示,客人想怎么消费,愿意消费多少是他们的自由,客人只要进来了,都会接待的。“就算是一个人,只点了清水锅和一两样喜欢的菜,我们也会正常服务,不会区别对待。”

不管怎么说,吃一顿饭能上热搜,说明这种“吃法”确有“不同寻常”之处。那么17元一顿海底捞,到底是理性消费,还是“吃便宜”呢?

也有网友称,有些人到海底捞只点很便宜的菜品,然后在清水锅里煮自带的螺蛳粉等。不少人纷纷效仿,还有人传授“最全省钱大法”:“6个人9块钱吃垮海底捞”、“8块钱吃海底捞,四个锅底真过瘾”……这些算不算“薅羊毛”?

至少“17元吃海底捞”算不上“薅羊毛”,因为这在规则之内。按理说,合乎规则的就是公平的,网友们大可不必为商家鸣不平。就算“17元吃法”影响到商家的效益,这也是经商不可避免的合理成本。至于说,有网友担心海底捞的规则会被某些“理性消费吃法”玩坏,可能导致涨价或菜品抽条……这恐怕是过虑了。我们一定要相信,商家会比顾客更理性。有些免费待遇或顾客福利,对商家有利无利,人家肯定冷暖自知。以这件事来说,海底捞不怠慢任何一位顾客、哪怕无利可图但服务绝不走样的“契约形象”上热搜后,其收获的形象广告效应,恐怕是花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17元吃海底捞”,实际上是一个围绕商业契约精神与市场法则的话题。只要契约不废,市场法则不失灵,则一切都合理,大可不必操心太多。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马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