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里,走村串户看小康 赵庆丰委员:立足本职工作 关注生态建设 “多证合一”等改革助推三亚游艇产业提速发展 宝庆社区:志愿服务让雷锋精神永远闪亮 自治区党校举行2021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 4岁小天使捐献眼角膜和遗体 上海医疗机构探索“精准预约”新模式 破解“挂号难” 创新靶向药进入国家医保为肺纤维化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为挣快钱她盯上追星族 前后骗了7名女孩3.5万余元 “老板排队被员工挑”,倒逼劳动密集产业转型 垃圾短信、骚扰电话频发……如何保护私生活安宁? 鞍钢车间里的“雷锋号”推土机 订单排到今年7月!这家企业的返岗率为何如此高? 安徽铜陵首次受理申请承认瑞典法院民事判决案件 披着网购平台“马甲”的赌博网站 成为网络治理典型 最新调查:中国超八成中小学生睡眠时长未达标 教育培训行业屡被点名,该如何规范发展? 融资额引业界关注 语音社交平台会是新风口吗? 3月1日起钱塘江实行禁渔 为期4个月 江西人工增雨坠落飞机起飞前有备案 民航监管局已介入 钱塘江、珠江流域进入2021年禁渔期 为期4个月 黄淮江淮等地出现较强降温 南方地区多阴雨天气 江西逾5万名退捕渔民实现就业 “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互联网平台畸形“加班文化”如何破局?专家回应 “守护母亲河从此有法可依”——基层执法者见证长江保护法实施首日 G5京昆高速雅西段因路面结冰实施交通管制 管理好学生作业,要先保障教师教学自主权!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最新报告:更多人感到变好未来预期更积极 该地纳税信用信息一键获取 “税信码”变“掌上信用名片” 70余名军队医院护理管理者“华山论剑”,她们说了啥? 广州受冷空气影响将多分散小雨 可能出现“回南天” 给4亿年前古鱼做CT 科学家有了重要发现 北方雨雪消退气温连升 南方本周多阴雨 泥鳅党、串钩钓……“新花样”长江垂钓实为捕捞 创新靶向生物制剂纳入医保助中国患者摆脱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困扰 连微信表情包都不敢吸烟了,你准备什么时候戒烟? 5岁男孩鼻腔滞留纽扣电池 援非医生巧取异物 空间穿越、3D制作……国社推出智能演播室访谈“神器” 疫情暴发 塑料陷于既短缺又泛滥的困境 警队“老黄牛”:退休前站好最后一个春节岗 2020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如何?这份报告给出答案 “保姆校长”喜迎读书郎——闽北山区畲族寄宿小学开学见闻 话题:中小学课后服务 我们该如何选择 固原交通运输部门雪天开通校园直通车护送学子及时返校 宁夏奖励2020年就业创业工作考评先进市县区和优秀企业 青海出台多项新政提升高原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应急处置能力 森林如何调控环境污染物的全球循环?中国科学家给出最新答案 贵州石阡:“春官”走村串户来送“春” 北京中小学、幼儿园全面开学 媒体报道乘客进郑渝高铁方城站像爬山 官方回应
你当前位置:首页 >县区新闻 >

春风里,走村串户看小康

2021-03-02 10:37:51来源:宁夏日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沐浴脱贫攻坚春风,我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日子越过越红火,脸上笑容越来越灿烂。他们饲养肉牛、种植黄花菜、搞劳务输出、培育设施农业,住砖瓦房、喝自来水、行水泥路……牛年春节前后,记者深入全区各地脱贫群众家中,采访他们享受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脱贫攻坚成果后的所思所想所盼。

脱贫户新年发红包

晚上发出的新年红包,可直到第二天下午还未见女儿领取,高桂梅坐不住了。

“怎么不领红包?”高桂梅一条微信语音飘给女儿。等不及女儿回话,高桂梅又迫不及待地拨去了语音通话。

“新年了,日子也富裕了,妈给你们姐弟三人每人一个红包,都必须领!”高桂梅下了一道“死命令”。

两个女儿已结婚生子,一个儿子已到而立之年,三个孩子早已过了领压岁钱的年龄,但富裕后的高桂梅却坚持要发。今年不偏不向,2月11日晚上9时19分,高桂梅给三个孩子每人“包”了200元红包。2月23日,高桂梅向记者道出理由,过去家里穷,想给孩子发压岁钱,可没有钱。现在富裕了,即便孩子不要了,也要给孩子发!

2013年,田有军、高桂梅夫妻从彭阳县搬迁至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搬迁后的第一个新年,高桂梅印象深刻。

那时,夫妻俩在平罗县一家煤矿打工。春节期间,其他工人放假,无人看守厂区,老板盛情挽留田有军、高桂梅留矿过年,顺便帮忙看厂区。夫妻俩考虑儿子在外地一煤矿打工春节不放假,便同意了老板的请求,一些水果和牛肉便是他们所有的年货。

之后的3个春节,因儿子春节不放假,田有军、高桂梅夫妻又来到儿子打工的煤矿过年。

2019年,高桂梅和田有军决定在月牙湖乡过年。好不容易一个团圆年,手头并不富裕的高桂梅狠心花了1000多元置办年货,除夕夜,一家四口围炉而坐,嗑着瓜子看着春晚。

近年来,兴庆区聚焦月牙湖乡的劳务产业、养殖、种植三大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依托骏华牧业、澳中兔业、周景世荣等龙头企业,推动养殖业、种植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重点培育奶牛、肉牛、肉兔养殖,红树莓、鲜切花、优质饲草和特色蔬果种植等产业,建立“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累计带动1957名移民参与产业发展,年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

2019年春节过后,高桂梅和田有军结束外出打工,来到建在家门口的宁夏澳中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种兔繁育基地工作。工资高,离家近,仅用一年时间,夫妻俩便打了一个翻身仗,从过去的建档立卡户出列,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2020年的新年,脱贫后的高桂梅给3个子女每人包了一个100元红包,儿女体谅父母辛苦并未领取新年红包。

在兔场工作,夫妻俩每月工资近9000元,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如今,高桂梅过年的底气更足了。

羊肉、鱼肉、牛肉……单买肉食,高桂梅豪置1500元左右,加上水果、糖、烟、酒、饮料等其他年货花费了4000多元。今年给孩子们的压岁钱必须涨。除夕当天,高桂梅给每个孩子发了200元红包,孙子们的红包单独再发。

三个孩子都孝顺,也给高桂梅发了新年红包,可高桂梅却拒绝了。“我们有钱,不用儿女的。”高桂梅说。

用什么表达如今的好日子?大年初二,女儿、女婿、外孙一家人欢聚一起,晚间,高桂梅提议全家唱歌助兴。手机打开、电视开启、话筒连上……偌大的客厅摇身变成一个家庭K歌现场,高桂梅第一个献唱。初二没有唱尽兴,初三、初四又连续举办了两场。(记者 乔素华)

“牛”起来的幸福生活

2月24日中午,走进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马风鹏家,屋内装修精致,彩色瓷砖墙面上印着“家和富贵”的字样,妻子和女儿在开放式厨房准备午餐。

这是马风鹏一家在新房度过的第二个春节。两年前,他在庙庙湖村临街面购买了一套400平方米的楼房,一楼作为营业房,二楼用来居住。

51岁的马风鹏是庙庙湖村的致富带头人,随着日子和产业越来越“牛气”,总有村民在羡慕之余向他讨教脱贫“秘籍”,马风鹏总是回复说:“脱贫致富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党的政策这么好,就要努力向前跑,我的幸福生活都是一点点奋斗出来的。”

很难想象,几年前,马风鹏一家还在温饱线上挣扎。

2013年,马风鹏一家带着几件简单的行李从西吉县搬到庙庙湖村,看着眼前屋新瓦亮、平坦宽阔的新家园,马风鹏憧憬着未来。

“以前在老家去内蒙古打工从天不亮就出门,光在路上倒车就得用一整天时间,现在自己开车两个小时就到乌海了。”马风鹏说。

这几年,从刚开始带领40名村民在陶乐镇的种子企业务工,到后来最多带90余人去内蒙古建筑工地打工,工资从每天80元涨到了220元,许多村民在他的带动下生活大大改善。

2018年,庙庙湖村建设肉牛养殖园区,在村干部的动员下,马风鹏了解相关政策,加上石嘴山市和平罗县各级帮扶单位的扶持,让老马吃了颗“定心丸”,当年连贷带借凑够30万元买了30头牛,成为第一个入园的养殖户。

平日里,马风鹏带着村民出外打工,妻子王进连便承担起养牛的工作。

老马之所以这么放心,源于庙庙湖村“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养殖场实行科学养殖,定期有大学生技术员来给牛搭配饲料,工人每天来给圈舍消毒,镇政府还定期组织村民去周边地区的养殖场观摩学习。

如今,老马的牛养到了70多头,去年出栏15头,他还想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养的是西门塔尔牛,光小牛就值5000余元,断奶14000元,出栏不低于28000元……今年想办法再挣些钱,争取再买十几头牛。”马风鹏笑着说。(记者 李 良)

惠泽村的富民路

2月24日,走进盐池县花马池镇惠泽村养牛场,200多头西门塔尔牛膘肥体壮。见到有人来访,全都凑了过来,哞哞声四起。“这可是全村人的致富牛,金贵着哩,我们夫妻俩今年春节就在这里蹲守,不敢有半点儿马虎。”村民屈建成说。

从早到晚,要给牛喂料、喂水、清圈,屈建成和靳秀凤两口子忙得不亦乐乎。“以前在外打工,收入不稳定。”屈建成说,村上给我们两口子每年发放9.6万元工资,靠着稳定收入,目前供养两个孩子上学,一家人非常知足。

惠泽村整合资金820万元,发展肉牛产业,目前养殖规模达到310头。仅去年毛收入169万余元,为村集体创收50多万元。养牛产业带动本村农户种植青草饲料和青贮玉米3600亩,每年给农户带来240多万元收益。

“养牛场每年收益的30%用于村集体滚动发展,55%用于入股农户分红,15%用于资助全村孤老病残和贫困大学生,村集体经济收入与群众脱贫增收实现双赢。”惠泽村党支部书记官玉说。

在惠泽村的设施温棚里,村民吴占云忙着给定植的韭菜松土、除草。每天要定时开启保温帘,虽然辛苦,但是充实。“今年春节前韭菜价格好,忙到大年三十还在大棚里给客户装韭菜。”吴占云说,除了承包村里的3栋温棚外,还从事黄花菜收购业务,一年家庭收入15万元。

建档立卡贫困户官昌每天除了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外,还要饲养数十只滩羊。“去年滩羊价格非常好,收入两三万元。”官昌说,国家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好。村里给老两口办了农村低保,每月可以领到700多元。另外老伴生病住院,当地还有大病救助报销,基本不用掏钱。在建新房时,政府还一次性补助3万元。

“目前女儿在盐池二幼当幼师,儿子在银川西北农资城开店,不需要我们贴补。”官昌说,生活没啥经济负担,日子越过越红火。

每天早上8时,村民孙霞就把外孙送到村头的城西滩公立幼儿园,就到附近工地打工。“以前村里没有幼儿园,我们要外出打工根本无法照顾小孩。”孙霞说,现在幼儿园办在了家门口,每月只收120元保育费,早餐和午餐免费,一下子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这些年村里通过发展肉牛养殖、黄花菜种植、设施农业、劳务输出等产业,带动村民共同奔小康。”官玉介绍,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4800元,村集体收入由2019年的50万元增至如今91.89万元,10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记者 蒲利宏)

穆滩村里话小康

2月23日晚,夜色笼罩大地,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镇穆滩村的太阳能路灯准时亮了起来,柔和的灯光洒在道路屋舍上,令黑漆漆的村庄变得明亮。路边农田里,有机械在灯光下作业,阵阵轰鸣打破寂静夜空。

“路灯已不是什么稀奇事了。”63岁的村民马玉清喂好牛羊,端起泡好的茶水喝了一口高兴地说,“现在自来水通到厨房,平坦的水泥路铺到家门口,住在宽敞明亮的砖瓦房里,生活像在城里一样。”

入夜,村委会办公室灯火通明,穆滩村党支部书记苏孝川和副书记苏明成等人,乘着夜间相聚在一起,谋划春耕生产事宜,马玉清作为村民代表参加。

马玉清患有眼疾,曾因靠天吃饭,生活过得清贫。2016年,在精准扶贫惠民政策支持下,马玉清贷款发展养殖产业,购买基础母牛和基础母羊,又听从农技人员建议,种植青贮草料。经过努力发展,马玉清的付出有了回报,牛只增加到18头,年均出栏3头牛,收入五六万元。

“像马玉清这样的养殖户,在村里有很多。”苏孝川介绍,曾经的穆滩村却是另一副模样,村民大面积种植小麦、杂粮,往往因干旱导致庄稼绝产减产,加之缺少创业就业技术,大部分村民生活难以为继。

“全村有3800多口人,6000多亩耕地,劳动力、土地资源优势明显。”穆滩村村委会分析村情后,引导村民改变生产思路,调整产业结构,破旧立新,寻找出路。

有了发展目标,穆滩村积极争取牛羊补栏、青贮玉米种植补贴项目,对有发展意愿且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争取扶贫贷款,解决发展产业资金短缺问题,又请农技专家进村入户手把手教村民养牛种草贮料,解决技术难题。

一套“组合拳”下来,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其中,村民马玉川在10多年前外出务工时,摔伤致残,回家捡破烂维持一家5口人生计。后来在村委会帮助下,贷款养牛,实现稳定增收,还从山里搬迁到平坦的川道区,告别危窑住上了新房。

“去年一次性出栏5头牛,纯收入10万元,圈里还有13头牛。”在窗明几净的新房里,马玉川满心欢喜地说。

“早期进出村只有一条泥土路,土坯房遇到下雨便漏水。”苏明成在村里工作10多年,亲历并见证穆滩村巨变。这几年,村里消除了危房危窑改造,硬化村组道路,通了自来水,村民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与此同时,穆滩村开展“十二项”清零行动,对房屋进行安全鉴定,改造不达标房子;对饮用水源进行水质监测,确保饮水安全达标;对本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动态“拉网式”排查,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辍学。

如今的穆滩村,牛饲养量1万多头,贷款5000多万元,从最初两家一头牛到如今户均10头牛,农户的家产翻了几番。2020年年底,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多元,形成种植、养殖、劳务等产业相互配套的多渠道增收格局,全村90%以上的农户购买了小轿车。(记者 剡文鑫 文/图)

“老戏骨”的文艺春节

“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的是村干部,干部带头奔小康,咱们群众紧跟上;2021幸福年,家家户户粮满仓,生活水平达小康,达小康……”

“好!爷爷再来一个!”

“老爸太棒了!”

除夕当天,央视春晚还未开场,海原县海城镇武塬村吴廷广家的家庭春晚已经拉开序幕。81岁的他精神矍铄,字正腔圆地唱完一段秦腔后,又即兴自编自演了一段快板说唱,赢得满堂儿孙阵阵喝彩,将家庭春晚推向高潮。

随后,其儿女、儿媳、孙子孙女轮番上台,献上一台丰富多彩的晚会。

吴廷广家过年热闹,一生爱好曲艺的他是名副其实的“台柱子”。

“现在物质条件太好了,老百姓精神上也要富足起来。”吴廷广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家里十分贫困,“一家6口人挤在一个窑洞里,吃水更困难,夏天要赶着毛驴到10多公里外的泉眼驮水,冬天到深沟里挖冰块回家化成水喝”。

“后来条件好些了,搬出窑洞盖起了土坯房。”过年很少有肉吃。在吴廷广的记忆里,直到他十几岁时,过年父母才开始发年钱,“只有几分钱、1毛钱,我们都高兴得不得了”。

“全家人共用一小盆水洗脸,刷锅水都舍不得倒掉的日子结束了。现在,自来水通到屋里都好几年了,做饭、洗衣、洗澡、浇花都方便,这在过去真是不敢想的事儿。”借助扶贫补贴政策的东风,近年来,吴廷广依靠种植、养殖使家庭收入连年提高,并实现脱贫。2018年盖起宽敞明亮的新房。

吴廷广说,住在村里跟城里一样方便,每天都有销售瓜果、蔬菜、鸡蛋、鲜肉的经营者送货上门,想买什么在院门口就能买到。“过去一年到头盼着吃肉,现在我得控制吃肉,患有高血压。”

随着年龄增大,近年来他又把耕地全部流转给蔬菜种植企业经营,每年坐收流转费,“加上养老金、高龄补贴等,收入不错,过年给孙子发红包就发了1000多元”。耳聪目明、身体康健的吴廷广热爱吼秦腔、说相声、唱快板等文艺活动60余年,带动村里成长了一批文艺骨干,他的儿孙更是吹拉弹唱样样都会。村里的秦腔剧团和演艺公司,也成为十里八乡每逢大型活动必请的嘉宾。

吴廷广的“文艺范”生活,反映的不仅是武塬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脱贫攻坚成果,更折射出干部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精气神。(记者 王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