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发现小麦中协助条锈菌感染“真凶” 山东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9例 均系集中隔离点检出 “客家祖地”福建龙岩举办第四届海峡两岸青少年客家话演讲比赛 冒充记者敲诈勒索94次 9人获刑 线上游戏平台暗藏赌场 将闲置房变成故事馆 重庆彭水留住乡愁喜看变迁 关注第七批国家药品集采:价格降了多少?如何保障用药连续性? 追忆泉州籍雕塑家杨振荣 冒用高校名义违规招生 必须露头就打 20年招不到医学院毕业生 基层医院人才荒怎么破 国际知名摄影师走进广元利州 深入感受“女皇故里”魅力 陕西山西等地有较强降水 南方地区仍有持续性高温 中国警队赴克罗地亚执行警务联合巡逻任务 这个暑假,快递小哥的孩子有地方托管了 安徽省本土感染者零新增 兰州市疫情处于上升期 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6例和本土无症状感染者39例 从没去过的地方,怎会留下贩毒记录? 暴雨蓝色预警!甘肃陕西山西等6省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 “男子疑跟踪女生三年”:扼杀每一个可能的犯罪苗头 今天北京将继续晴晒炙烤模式最高温达36℃ 明天正式入伏 宁夏首例国产人工踝关节置换术成功完成 宁夏启动防汛IV级应急响应 关停号卡8.8万张 中国电信银川分公司助力打赢反诈人民战争 海原县第五届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暨田拐红梅杏采摘节开幕 近期高温天气为什么范围广时间长强度大 甘肃新一轮疫情呈上升趋势 暑期丝路游遇挑战 广东茂名茂南区三人违反疫情防控规定 公安通报处罚 【在希望的田野上】重庆铜梁:聚才引智青年返乡 助力乡村振兴 高温事件已持续超30天!五问极端高温 还要热多久? 青海全力推进2022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 技防+物防+人防 福建霞浦筑牢海上疫情防线 全国10所高校学生长江沿线聚焦水中“微笑天使” 全球连线 | 什么是国风?他们在海外用琴声和舞蹈回答 一条特色街区 点燃人间烟火 【在希望的田野上】致富有“丝”路 小桑叶“长出”大产业 (人民幸福生活)河北融合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增强百姓幸福感 (人民幸福生活)西安:社区内的“人民食堂” 让老人享受“好滋味” 吉林“烟袋王”:收藏烟具再现历史乾坤 民宿管家成贵州山区民众“新未来” 海关为上海疫情平稳后首个大型国际展保驾护航 400颗糖里有400句祝福:亲爱的你,毕业快乐 福建首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军人驿站揭牌 宁夏第五届农民篮球争霸赛决赛16日打响 高校录取通知书有创意:文化韵味足,充满科技范 “后备箱经济”要有正确的打开方式 北京:垃圾分类减量或将“以奖代补” 湖南岳阳: 智慧管理让粮“住”得舒适 炎炎夏日 这份高温天气健康指南请收好 因怀孕劳动合同续延满10年, 能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吗? 国家新闻出版署:切实规范中小学教科书市场秩序
你当前位置:首页 >滨河经贸 >

科研团队发现小麦中协助条锈菌感染“真凶”

2022-07-15 09:05:24来源:光明日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团队

发现小麦中协助条锈菌感染“真凶”

【科技前沿】

本报西安7月14日电(记者张哲浩、李洁 通讯员杨远远)14日,国际顶级期刊《细胞》在线刊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免疫团队18年的研究成果:该团队发现了小麦中协助条锈菌感染的“真凶”——感病基因,并通过敲除感病基因,使小麦不易遭受条锈菌的侵染,开辟了抗病小麦育种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小麦是世界种植最广泛的禾谷类作物之一,为全球超过25亿人口提供主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然而,病虫害常造成小麦产量重大损失,严重威胁着粮食安全。小麦条锈病是气传性的真菌病害,具有易传播流行的特性,是影响小麦的头号生物灾害,在全世界小麦种植区均有发生。我国一直是发病较重的区域,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发生过8次大流行,防治后仍累计造成小麦产量损失138亿公斤,所以条锈病被称为小麦的“癌症”。

小麦条锈病因条锈菌而发病传播。条锈菌是一种活体营养寄生真菌,须依赖活体小麦才能生存。植物免疫团队聚焦小麦条锈菌活体营养寄生特性,挖掘出全球首个被病菌毒性蛋白利用的小麦感病基因TaPsIPK1——编码胞质类受体蛋白激酶。感病基因负责调控小麦的基础免疫,能够被条锈菌分泌的毒性蛋白PsSpg1劫持,从细胞质膜释放进入细胞核,在细胞核操纵转录因子TaCBF1,抑制抗性相关基因的转录,增强TaPsIPK1的转录水平,放大TaPsIPK1介导的感病效应,促进小麦感病。该成果系统揭示了PsSpg1-TaPsIPK1-TaCBF1d的磷酸化与转录调控级联途径介导的感病机制,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精准敲除感病基因,破坏了毒性蛋白和感病基因的识别和互作,实现了小麦对条锈病的广谱抗性。在大田试验中,小麦编辑品系在保持作物主要性状品质的前提下,展现出了高抗条锈病的特点,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该项成果的重要意义在于其是小麦感病基因鉴定与利用方面的原创性重大成果,是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提升种业原始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性突破。小麦感病基因的发现是植物与病原菌互作领域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迈出了一大步,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同时,该研究打破了目前小麦主要利用抗病基因育种的传统思路,丰富了抗病育种可利用的基因类型,开辟了小麦生物育种新途径,为我国现代生物育种和病害绿色防控提供了科技支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后王宁、副研究员汤春蕾和博士生樊昕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晓杰教授、康振生院士为通讯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周俭民参与研究工作。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和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等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