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文件的颁布 让一群默默“修补时光”的人备感振奋 五类电诈高发防骗秘笈收好 51名国际学生在广西师范大学开展汉字听写大赛 脱贫劳动力务工总量达3103万人 提前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四川大邑:珍稀野生动物频频“抢镜” 年轻人买美妆 美丽与“绿色”结合更易赢得青睐 技术贴近需求 应用场景更广 基层智慧治理能力不断加强 与嫌疑人暗通款曲 一辅警利用职务之便谋取非法利益 云南贵州维持阴雨天气 华北黄淮雾霾发展 淘宝主播称女包“货不对板”起诉生产商要求赔偿 “鉴宝专家”无资质 拍卖安排托 收藏品骗局套路曝光 充不到的游戏“榜顶” 竞争对手都是“托” 田管智慧化 增收乐农家(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 民政部门并无登记 “人民文艺家协会”却叫卖入会资格 员工离职违反竞业限制 但公司因违约无法获赔 Z324次高原列车搭建“天路产房” 母子平安 秦岭北麓铁路隧道的“堵漏人” 村民如何取暖?用煤有无保障…… 重庆荣获“广州奖” 医疗废弃物管理经验将向全球推广 有了智能接访平台,群众只需动动手指 红红火火“剧本杀”,背后乱象亟待规范 短视频|宁夏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以实际行动坚决筑牢抗疫防火墙 盐池:“网格化+多元协调”解信访百姓“心疙瘩” “宁夏枸杞”荣获2021中国区域公用品牌“市场竞争力品牌”网络票选第一名 北京:疫情期间坚决杜绝打麻将、打牌等聚集性活动 中国首家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成立 一船在广东惠来海域沉没 船上13人全部获救 云南威信:革命老区打造“沉浸式”红色旅游胜地 【冬奥问“冀”】为什么鸡鸣驿被誉为邮驿考古、机要考古的“活化石”? 长江教育研究院发布多项最新研究成果 广州理工学院举行揭牌仪式 多个省级平台落户 东航启动上海地区“校企合作”,面向应届高中生招飞 北京海淀新增1例本地确诊病例 已对密接77人落实管控 疫情期间,职工居家办公伤亡算工伤吗?河南一案件给出范例 最新丨2022年永宁县为民办十件实事出炉 宁夏牛奶坐着专列去“诗和远方” 北京新增确诊病例曾与11日确诊病例在同一饭店就餐 大天鹅陆续抵达新疆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越冬(组图) 福厦高铁湄洲湾跨海特大桥成功合龙 江西新增本土“3+13”均在上饶 两区再次开展核酸筛查 2021东亚文都中日韩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收官 11月17日零时起,进返京须持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绿码 银川市最新职务任免通知! “互联网+医疗健康”助力疫情防控 银川全程不见面审批模式步入深水区 深度节水控水 让黄河生生不息 比利时“蓉漂”巧克力工匠:愿架起比中文化交流的“甜蜜”桥梁 安徽省亳州市一消防员在救援中牺牲 年仅24岁 漠河舞厅老板:“独舞老人”和大兴安岭火灾所改变的 对话通辽养牛户:牛棚被雪压塌,三天后废墟里找到一头活牛
你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新闻 >

这个文件的颁布 让一群默默“修补时光”的人备感振奋

2021-11-14 09:05:30来源:工人日报

《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1年版)》的颁布,让一群默默“修补时光”的人备感振奋

“一流的文物修复,需要一流的工匠”

阅读提示

10月中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共同颁布了《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1年版)》。近日,来自黄河流域甘肃、陕西、内蒙古、宁夏、山西、四川、青海、河南等9个省份博物馆的18名文物修复保护的一线骨干人员,现场进行了一场可移动(金属)文物修复保护的专业理论培训和操作技能交流。

随着近年系列文保纪录片的播出,文物修复师这个过去鲜为人关注的职业开始站在了公众的视野前。10月中旬,经过多年研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共同颁布了《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1年版)》。

虽然距2015年文物修复师正式进入我国“职业分类大典”已有6年时间,但这却是我国文物行业第一个职业技能标准,这让一群默默“修补时光”的人得以“对表”自己的职业水平和操作规范。

两千多名与上千万件

“职业标准的颁布让业内很振奋,这对于提升文物修复人员自身的能力,促进文物保护都是非常有利的。”标准颁布时,一场“大师级”的文物修复培训正在河南博物院进行。

作为培训教师之一,已经从事文物修复工作26年的河南博物院文保中心副主任杜安十分激动:“现在从事文物保护的学历都不低,急需设立的其实就是专业的行业准入门槛。文物修复的标准化正是我们培训的重点之一,标准的颁布让我们的培训显得很合时宜。”

在河南博物院的文保中心,一名熟练的青铜器修复师,每年可修复约20件一般难度的青铜器。一名熟练的书画修复师,每年可修复文物12件。而在全国范围内,作为文物大国,一面是上千万件可移动文物“带病”亟须保护修复的现状,一面是全国仅有2000多名文物修复师队伍严重不足的窘迫,这也使得我国的文物保护很多时候处在抢救性保护阶段,“快不行了才去修复抢救”。

随着文物修复理念体系的完善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河南省文物局科技与外事处长王瑞琴说,一名年轻的合格修复师,除了要接受传统“师带徒”的技艺培养,还要具有相当的历史、绘画、文字功底,并且最好能掌握—定的化学、物理、美学、材料材质知识,“修复工作并不是大家想象中拼拼凑凑、粘粘贴贴的那么简单。”

因此,这一次的培训班,汇聚了潘路、詹长法、马清林、夏寅、马琳燕、霍海峻等全国行业内知名专家,来自黄河流域甘肃、陕西、内蒙古、宁夏、山西、四川、青海、河南等9个省份博物馆的18名文物修复保护的一线骨干人员,现场进行了一场可移动(金属)文物修复保护的专业理论培训和操作技能交流。

在冷板凳上创造奇迹

“即使条件都具备,如果耐不住寂寞吃不了苦,在这条路上还是难以走远。”杜安说,一流的文物修复,需要一流的工匠。出土文物重现光彩,仰仗我们这些修复工匠们传承技艺、传承匠心,在冷板凳上创造奇迹。

25天的时间内,培训班的老师们以扎实、前沿的理论知识体系,为学员带来了解决可移动(金属)文物保护问题的一系列新思路、新视角和新技能,虽然学员们都有一定的从业经历,但他们还是有了新的收获和认识,而这也是职业技能标准公布后他们人生的第一次职业培训。

“做金属文物修复的相关课题研究时,我遇到了一些难题,这次培训班对我来说非常及时。”来自甘肃博物馆的周贤婧是一名博士研究生,通过在培训中与专家和老师们的学习与交流,不仅对于文物修复的认识更加规范和完善,她的研究课题也得到了推进。

而在来自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高奇峰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着此次培训课程的学习笔记。从业已8年的他来到这个培训班,选择把过去的所学暂时忘记,在这个课堂上重新梳理学习相关的文物修复知识。

“老师所强调的修复标准化正是我们这个行业所需要改进的内容,我想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学习,所以选择抛开过去的经验,以一个纯粹的学生身份去接受这场培训。”高奇峰说,在应有的专业态度面前,几年的从业经历不值一提。

打通高技能人才与

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将近一个月的培训时间,18名学员们完成了可移动(金属)文物修复保护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课程的学习,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修复保护的操作实训,完成了18件金属文物的修复保护工作,规范撰写了这18件金属文物的修复档案,还将培训与科研相结合,提交了5篇研究论文。

战国时期的三环盖铜鼎、春秋时期的许国蟠虺纹铜浴缶盖……11月3日,一件件修复完好的文物在河南博物院文保中心陈列展示,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把18名学员的结业证书交到他们手中。

“文物修复通过挽救已经腐朽、残损的文物,赋予文物新的生命,就是在延续文化命脉,留住中华民族的根。”马萧林说,文物修复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于行业需求,已成为影响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文物技能人才培养政策和制度的进一步推动落实,特别是国家技能标准的出台,有助于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提升文物修复质量,将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事文物保护和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