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的家政教育,是如何让孩子享受其中的? 世界最长“活”史诗《格萨尔王传》传唱千年的民族艺术瑰宝 北京高考期间考点周边500米内建筑工地不得有噪声 北京市3958条背街小巷“焕然一新” 观点:购买“高考绝密答案”也应认定为作弊行为 上海徐汇:动态增加采样力量 近两日常态化核酸采样点采样量均超41.6万人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端午,不只是个“粽子节” 催人泪目!孙女跟帖,“暴露”91岁爷爷支边往事 北京顺义全面部署备汛工作 完善防汛指挥体系 广州中考将于6月20日至22日举行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本市高考组织保障工作的通告 包粽子、做香囊、赛龙舟:“洋居民”体验端午民俗感受中国味 上海黄埔:端午来临 加强外滩、南京路步行街等重点区域客流管控 价格不菲、取戴不便,OK镜真是防近视神器吗? 张家口冬奥场馆开启赛后运营 “雪如意”可四季开放 全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两亿人 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 “末流”中学逆袭记:从教师能力抓起,因材施教 北京新增5例本土确诊病例和1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神舟十四号任务进行全航区合练 骑行露营正酣 这份安全指南请收藏 北京市2022年下半年征兵全面展开 国家气候中心:今年主汛期我国气候状况为一般到偏差 北京东城连续7天无新增社会面病例 转入常态化疫情防控 北京朝阳新增2例感染者为夫妻 均未接种新冠疫苗 上海社会面新增3名阳性感染者 增加多个中风险地区 北京昌平新增1名初筛阳性人员 为生鲜超市售货员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涵 医护方舱带患者领略中药香 广东纾困政策预计全年为企业减负约500亿元 高考中考在即,居家备考的这些应急心理调试方法请收好 北京朝阳京旺家园六区及底商划为封控区 足不出户服务上门 上海动物园正式恢复开园 警方全力保障园区有序迎客 北京疫情已转入动态清零阶段 尽快捞干筛净隐匿风险 四川雅安芦山地震震区别样端午:烟火气已渐归 北京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及平房区要无死角零疏漏防控疫情 京杭大运河解台船闸二号船闸开始大修 一号闸单闸通航 上海49家企事业单位被纳入执法正面清单 主要接受非现场检查 浙江建德畲族村:畲汉一家亲 粽香暖民心 草原牧民迎迁徙季:数万牛羊徒步“夏转场” 给草原“放个假” 固原市为1442名农民工追讨欠薪1365.8万元 固原市9条措施促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未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 北京多家文旅企业被通报 浙江12座大中型水库超汛限 钱塘江中上游水位出峰回落 北京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2例 均在朝阳区 泰国网红“甄学家”对话“浣碧”:《甄嬛传》走红海外并非偶然 (上海战疫录)仁济南院定点医院儿科病区休舱 收治871对亲子患者 印度归侨父子接力演绎舌尖上的“侨”滋味 (上海战疫录)上海警方:5月以来已侦破涉疫案件2700余起 一缕药香飘进千万家 中药老字号二十年端午觅香寻味杭州 瘦身且养“芯”:端午粽“买珠去椟”走入万千百姓家 北京市金融业复工复产防疫工作指引发布
你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新闻 >

各国的家政教育,是如何让孩子享受其中的?

2022-06-04 09:07:04来源:北京青年报

各国的家政教育是如何让孩子享受其中的?

编者按

刚刚过去的5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这条新闻在教育圈和家长群体里掀起了不少的讨论,这不仅意味着家政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地位的明显提高,也能体现出教育理念的明确转变。总体而言,大部分家长的态度是积极大过消极、期待大过疑虑,毕竟让孩子从小掌握各种生活技能,也不失为一件幸事。在青少年和儿童的家政教育方面,其他国家是怎样将这些内容融入教学体系中的呢?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动手能力和家务意识对孩子一生的影响的呢?

瑞士

家政教育的性别区分逐渐淡化

星期五中午我家的14岁八年级初中生没有回家吃午餐,我就知道又是每两周一次的家政课时间了。我家的孩子会把家政课戏称为做饭课。上课的时间是总共四节课,包含了购买、烹饪、吃,最后还要收拾厨房,洗干净碗盘,总共三个小时。一般是一道前菜、一道主菜和一道甜点。菜单主要是由上课的老师自己来规定,烹饪的方法和程序会使用瑞士传统的学校烹饪教材。

家政课还教如何

理解金钱、计划消费

瑞士的家政课又叫WAH,是德语词汇经济、劳动和家庭的简称。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就和这个课程的名称一样。虽然课程的实操主要是做饭,但是老师在传授厨艺同时会把WAH的教学大纲穿插其中。教学有五个大主题:1.探索和熟悉生产和劳动的过程。2.熟悉市场和购买过程,理解金钱。3.设计购物清单。4.计划饮食和家庭生活消费。5.普及健康营养学知识,探索新的饮食文化。具体的操作有:如何在购买时阅读食品的营养成分?基本的几大营养要素是什么?怎么在有限的预算内合理搭配所有关键营养要素?有时候还会有比较时尚的主题,比如怎么减少食品浪费,一起到瑞士一家卖“剩饭(临期食品)”的店家去选购食材,带着孩子们去参观瑞士农交会,看看瑞士农产品是如何生产和进入售卖渠道的。老师们还会试着做一些更有异国情调的食谱,比如日式卷寿司和中式的炒面之类。

其实瑞士十几岁青春期的孩子并不是自觉就热爱劳动的。我家的初中生上完家政课回家后就有她的抱怨:老师不让她们使用洗碗机,要求大家都手洗餐具。孩子们还会抱怨老师的食谱不符合现代最新的营养学知识,比如蛋白质不够,糖分太高。比如一道水果沙拉老师却要刻板地按照传统食谱书上的步骤再加几勺糖。孩子们跟老师辩论这个食谱太过时、不合理。不过这个过程也让孩子们知道了家政是既要动手也要动脑的。

除了做饭之外,瑞士的孩子们在学校一直都有手工类课程,这个课程在当地的教育理念中非常重要,它们是必修课而不是兴趣班。瑞士重视职业教育,所以很小的时候就在学校打下动手能力的基础。幼儿园和初小教得比较简单,到了高小和初中,手工课便被分成技工型和纺织类两个分支,孩子们都需要学习基本的木工技术、简单的金属电焊、缝纫和针织。

动手能力越强

越能为自己省钱

瑞士的人工费高昂,一般人的家务劳动都是自己动手,全家参与。瑞士人一般都会在家里要求孩子参与家庭劳动,但是在瑞士家庭中也存在着两种差异性的观点。一是孩子参与劳动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劳动和零用钱不挂钩。另一些人会支付给孩子们工资,主张零用钱是劳动所得。我家采取的方式介于这两种之间,孩子有一部分固定的义务家务劳动,额外的劳动会有一些“工资”。孩子们从小就应该知道劳动力是有交换价值的。为人提供劳务和请专业工人工作的时候都需要支付合理的工资。在瑞士请电工师傅修个插座、换个灯泡都有可能花一大笔人工费,所以瑞士的孩子都知道日常生活中动手能力越强,也就越能为自己省钱。

男孩女孩都学一样的

纺织课和技工课

瑞士一直是一个性别角色比较保守的国家,六十几岁的瑞士人都记得自己以前在上学的时候只有女孩子才会上家政课。那时候在学校手工课程中,规定了男孩子做木工金属焊接等技工,而女孩子做缝纫针织类,后来慢慢改为孩子们可以自己选择。而在自我选择的时候还是和以前一样展示出性别的选择倾向。根据最近的瑞士统一教育改革的规定,不论性别,所有的小学生都要求参与技工型技术课和纺织类技术课。不管你是男孩女孩都得会做简单家具,会做简单的缝纫,修个小东西,织个围巾帽子。我家女儿六年级给家里带回来一个可以翻盖的咖啡桌,平时背着自己做的运动包,冬天头戴自己织的毛线帽。八年级时穿着自己做的卫衣,吃着自己卷的寿司。家里的沙发靠垫上也套着孩子们自己设计印染和绣花的套子,爷爷奶奶在圣诞节收到的是孩子们自己制作的切菜板和茶杯。 文/贾淑芬(现居瑞士)

新西兰

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劳动

在新西兰,技术工人的工资比一般办公室白领高很多,有过业务往来的水工、管道工、电工,都是一人工作养活一家人,除此之外,新西兰人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是伴随着劳动的。

还记得我的小儿子第一天去幼儿园的场景,作为家长,如果想陪孩子待在幼儿园,即使待上整整一天,老师也是非常欢迎的。我趁机好好体验了一下幼儿园日常,一个工具柜吸引了我的注意,里面整齐地摆放着锤子、锯和各式各样的钉子,旁边的工具台上还有个老虎台钳,老师解释说只有专门的老师在的时候,这个柜子才能打开,每次打开都能吸引很多孩子。

幼儿园的小朋友乐于为花圃浇水、除草,看着花花草草慢慢长大、结出硕果,再吃上一口亲手种的草莓,能炫耀好一阵子;小学生则参与花园更多的劳动,从幼苗种植开始,旁边还会插上自己制作的可爱标签。儿子上一年级的时候,每个班级都会在教室里放上一盆毛毛虫喜欢吃的植物,那上面已经有了蝴蝶的卵,孩子们可以观察毛毛虫化茧成蝶的整个过程,最后再伴随着一声“再见”,看着它们渐渐飞远;对于中学生,学校会成立专门的花圃小队,老师负责讲解植物种植知识,学生负责日常花园管理,吸引来不少蜜蜂、蝴蝶和各种昆虫,让校园看起来生机勃勃。

新西兰的学校是开放性的,周末和假期都可以到学校玩,每逢暑期,我会带孩子们来学校为花园浇水,有时发现已经有人来浇过了,看来假期的校园也不寂寞。

新西兰小学的校园更像是孩子们的乐园,角落里可能都藏着孩子们捡到的树枝或石头之类的宝藏,不过你看不到垃圾,如果有了,学校的绿色小分队会立刻穿上工作服,提上小桶,带上他们的队长——一个毛茸茸的Kiwi鸟满院子清理;高年级同学会承担低年级同学羡慕的工作,比如上下学时在校门口外街道上指挥交通,遇上下雨天,路过的同学还会撑起伞为他挡雨;雨天的午饭时间,高年级学生负责到低年级教室照看同学们吃饭;此外,有的学生会负责礼堂集会时候的音响控制工作;还有的学生参与学校办公室前台工作,包括接电话、接待学生和外来人员。

每周一次的烹饪课能吸引很多孩子报名参加,学生可以准备自己的午餐盒,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与。学校会倡议孩子们在家自己或在父母帮助下制作食物,并写出配方和制作过程,制作烹饪书,我曾经带孩子一起做了油条,简单又独特。

劳动是新西兰人生活的一部分,是孩子们成长和快乐必不可少的源泉。 文/袁玮(现居新西兰)

美国

热爱劳动、尊重付出是一种家风

我住在新墨西哥的时候,经常去好朋友凯西和约瑟家,给他们做中餐。我做的中餐很简单,从来没做过包饺子、蒸包子、烙馅饼这种复杂的吃食,只是炒菜配米饭,他们就赞不绝口。每次做完饭,我要帮忙收拾的时候,他们都阻止我,说:“我们家的规矩,做饭的不用洗碗。”每顿饭端上桌,首先要对做饭的人说谢谢;尝了第一口,必须说:“太好吃了。”然后在吃饭的过程中,要不止一次赞美食物的味道和下厨者的手艺。

后来,我跟凯西的哥哥托尼结了婚,越发体会到了这种家庭教育的好处。我们家平时大都是一日两餐,托尼几乎承担了所有的早餐。他说:“因为你做午餐和晚餐比我多,所以我自愿负责所有的早餐。”这个逻辑,跟他妹妹凯西是一样的。那就是:不能因为你乐意干,我就视为理所当然,事事  现成的。每一次吃我做的饭,托尼总是不吝赞美之词。有时候我怕他敷衍我,问他:“真的有那么好吃么?”他说:“真的,因为你用了特殊的调料。”我问:“什么调料?”他说:“爱。”有时候我想想我的妈妈,我的奶奶、姥姥、姑妈、姨妈和舅妈们,她们为家人做了一辈子的饭,听到过几句感谢和赞美呢?

托尼和凯西告诉我,他们从小生长在热爱劳动的家庭,所以格外尊重劳动者。他们的家族,在美国大萧条的时候经历过贫困,为了生计搬到人烟稀少的缅因州,以修路、修桥为生。在他们小时候,每个孩子从三岁起就要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家中三男三女,从小被训练使用各种工具,修理各种器械,从事各种劳动。我在凯西家的时候,常常看见她自己动手刷墙;她知道去超市买什么漆,用什么样的滚刷,刷几遍才行;她自己修汽车,自己用电锯砍树,自己用电钻给钢板钻孔,自己用砂轮制作艺术品。她说:“这都是我从小在家练出来的。在我们家,女孩子和男孩子都要学习使用工具。需要什么东西,第一个考虑是能不能自己做一个;实在做不了,才会考虑买。”在这个家庭里,女孩子唯一的优待,是不用去工地上劳动,而男孩子从15岁起,一到暑假就要去工地上干活儿。他们三兄弟现在坐在一起,经常笑谈当年他们打工赚来的钱是怎么花的。

到托尼做了父亲的时候,这种教育仍在延续,还总有新的内容。他的五个孩子,三男两女,每个孩子学开车,都是他手把手教的;他要求他们不但要会开车,还要会修车,并亲自教他们。五个孩子的第一辆车,都是二手车,是他带孩子去二手车行挑选的。五个孩子的第一台电脑,都是他带孩子去买来各种零部件,教他们自己组装的。至于日常的家务事,从做饭到洗碗到吸尘,每个孩子都要做个遍。托尼说,每个孩子都曾抱怨过:“为什么啥都要我干?!”当然,后来孩子们大了,他们就明白了劳动的好处,他们也这样教他们的孩子。

在孩子16岁以后,也要自己去打零工。几乎每个孩子都在餐馆里打过工,或长或短。小女儿曾在冰淇淋店打工。有一次,我们去她店里吃冰淇淋,她非常得意地给我们演示如何用液态氮来制作冰淇淋,那情形就像在给我们上一堂化学实验课。

劳动,是提升能力和自信的最佳途径,所以让他们多多尝试,才有利于他们发现自身的潜能和兴趣。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因此更加敏锐地认识到社会的需要和未来的趋势,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更智慧的选择。文/一叶闻(现居美国)

瑞典

手工课和家政课能“解家长之忧”

我对瑞典年轻人动手能力的佩服与困惑,最早来自瑞典语集训班上学习的一篇有关一对情侣在宜家买家具回家组装的对话。这篇文章在我们这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组成的班级中掀起了热烈的讨论——有觉得头大的,有赞扬的,有认为小菜一碟的……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偶然看到一个青少年节目,里面两个初中女孩为一个排练买了衣服,讨论着打了折的衣服怎样改一下可以更加合适。回家后两个人开动缝纫机很快就改好了衣服,旁边的记者丝毫没有见怪的意思。看着这两个小姑娘,想着我柜子里那台妈妈走了以后就没有再拿出来的缝纫机,那时初为人母,一边后悔当初没有把妈妈的手艺学过来,一边琢磨着我这个线都缝得歪歪扭扭的妈妈以后怎么教会孩子这些东西……我期待我的孩子能够长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不需要依赖他人;期待她能文能武,有动手的能力。

这个难题,没有想到学校给我解决了:小的时候带着她做各种小手工,小学三年级她就有系统的手工课,一个班分成两半,缝纫手工和木工轮流上,男孩女孩同等待遇。我这个做妈妈的开始断断续续地收礼物,从缝得整整齐齐的小包、钥匙链、娃娃到缝纫机车出来的有模有样的运动短裤。女儿的口中慢慢多了许多名词,时不时会在开始每一个新作品之前和我讨论有哪些可以选择的主题,想要什么样的搭配。木工课她也格外感兴趣,家里开始断断续续地添置她做的黄油刀、厨房用纸轴架、烛台、痒痒挠,甚至一把折叠躺椅——有模有样,我这个瘦子坐起来非常舒适,成为我最喜欢的礼物之一。初中的最后一年,手工课上开始设计和制造首饰,小姑娘挑选设计了许久,打了一对美丽的金属戒指,让我羡慕不已,以至于去查看夜校打造首饰的课程收费……

六年级开始的家政课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同时也悲喜参半。老师开始带着学生在厨房里系统教厨房知识,教各种基础的消费理财常识等等。不仅学会烘焙烹饪,还要定期销售自己做出来的食品,筹集的款项用于班级活动。让我开心的是女儿的厨艺大涨,经常有美味分享;但尴尬头痛的是小姑娘开始严格按照菜谱和流程做菜,对我水平不稳定且随心所欲的做菜风格颇有微词,还时常追问我用了多少克、多少毫升……

瑞典最早的手工课带着强烈的性别色彩,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才从倡导推行到正式立法,开始男孩女孩完全平等教学。七十多岁的Barbro是建设起现代瑞典社会的那一代中坚力量“四十年代生人”,在瑞典这个名词已经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说起手工课,她曾经不止一次地和我感叹,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多么羡慕男孩子可以去学木工,而自己必须和一帮女孩子老老实实地缝东西。是她的父亲——一个从打地基开始独立为家人造度假木屋的工人,教会了她使用各种工具,告诉她所有男孩能做的事情你也可以。1967年她进入大学后,发现同班的一位女同学在中学时代就向校方抗议,为自己争取到了作为唯一的女学生和一群男孩子一起学木工和机械的机会。在我认识Barbro的这十年里,每次提起学校的手工课,她就会后悔为什么没有想到去争取这个权利。

因为有着同龄人的陪伴和共同学习,这种生活技能的习得,不再像我的成长过程中的父母的传授,而是与同学一起的回忆,真是幸福。在这个陪她成长的过程中,我也被熏陶和影响到,从一个要花几个小时装一个宜家书桌的“书呆子”,向着能文能武的“女汉子”道路上一路奋进,最辉煌的成果是和女儿、Barbro三代人一起,从画图计算到采购锯木头打地桩油漆建起了一个居民区里人人称羡、经得起狂风暴雨考验的格子窗花架。这些都会成为女儿成长过程中的美好回忆,希望她一生都能享受动手的乐趣。文/阿卡(现居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