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抗美援朝老战士眼中的长津湖 疫情之下的戏剧节:如何变危机为生机 31省份新增确诊病例39例 其中本土病例35例 评论:不能任由“二手车媛”招摇过市 法治日报:“在大城市租套合适的房子太难了” 捡到20万元农民工工资 90后“老兵”如数奉还 四位亲历者讲述:重返联合国 新中国代表团带去“闪闪红星” 个别岗位万里挑一,国考报名如何让冷门变热门? 为生活费辱骂父亲的女留学生 急需一场“会诊” 嘉塘草原荒漠猫育儿过程首次被记录 聚力网络新犯罪 维护社会大安全 坚持带旅行团做核酸发现4例确诊 常态化防疫需要更多董司机 一阵桂花香 北京女孩把面包店开到城南 还成了网红打卡地 10月24日北京市新增2例确诊病例和1例无症状感染者 评论:擅闯白虎展区被刑拘是一堂警示课 15岁的女儿为何自我施压成瘾? 贵州省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发挥自身优势,深职院助力帮扶对象“拔穷根” 非洲大量母象生来就没有象牙?这样的“进化”让人心塞 评论:还有更多“大作”应进入反腐视野 光纤变身 从信号传输的“血管”到监测的“神经” 四川威远:急寻3名与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的接触人员 北京昌平2病例出现发热仍外出 已被立案侦查 中国官方:本轮疫情已波及11个省份 提示本次疫情是由一起新的境外输入源头引起 百年天津卫,千年杨柳青:用“耐心”守护传统文化 天津“八里湾绿色生态屏障”引中外媒体惊呼:太美了! 北京此轮疫情感染者均与内蒙古旅游相关 共同打牌8人中5人确诊 内蒙古额济纳旗又增12例确诊,累计确诊43例 大漠深处“抗疫战”――内蒙古额济纳抗疫纪实 北京对进京人员实施管控 如何查询离你最近的核酸检测机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回应 紧急驰援额济纳!!! 【100秒漫谈斯理】改善民生要多“雪中送炭” 西安新增2例确诊病例活动轨迹公布 呼和浩特无新增 3例确诊病例患者病情平稳 贵州遵义新增2例确诊病例 贵州新增1例无症状转确诊 721名因疫情滞留石嘴山游客:他乡似我乡! 银川志愿者方志刚自编顺口溜 号召大家参与核酸检测 谢谢你——纸短情长,每一句感谢都是鼓励 讲感情也讲法治,是“家事”更是“国事”——家庭教育有了法律依据 “青稞之乡”有了西藏第一家青稞博物馆 31省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24472.7万剂次 甘肃本轮疫情已检出病例基因测序为德尔塔毒株 北京:小型医疗机构不得常规接诊发热咽痛等11类症状患者 “重阳杯——我们的节日·银龄视界”影像作品大赛优秀作品展在太原举行 内蒙古额济纳“抗疫”记:游客乐观 支援有力 北京新增5例京外关联本地确诊病例和1例无症状感染者 30万尾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鱼苗将陆续放流长江 全民防疫——这里是宁夏银川 贺兰山网评|有一种感动,叫众志成城
你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新闻 >

一名抗美援朝老战士眼中的长津湖

2021-10-25 09:05:38来源:解放军报

本报记者 卫雨檬

片尾曲响起,灯光在一瞬间亮了起来。偌大的影厅里,只有一名老人笔直地站立着。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历久弥新!”

“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永垂不朽!”

对着大屏幕上的这两行字,老人举起残臂,用力敬了一个特殊的军礼。

2021年国庆档,电影《长津湖》在全国热映。在该片高上座率的情况下,成都一家影院为88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李化武单独“包场”。10月12日观影时,老人特意穿上了多年未穿的军装。

时隔70年,老兵李化武在一场电影中和自己的战斗青春相遇。电影《长津湖》仿佛是一个时空隧道,让老兵瞬间回到了那个异常寒冷的冬天,触碰到了那段冰天雪地岁月中的滚烫热血。

电影开始放映不久,那辆通向边境的列车让老人陷入了回忆。

对现在的大多数人来说,在18岁的年纪第一次离家远行,很可能是在去往大学校园的路上。对于1951年的李化武,18岁的他,作为第二批入朝的志愿军战士,奔赴的是保家卫国的作战前线。

从家乡四川广元出发,李化武和战友们先是坐汽车到宝鸡,再从宝鸡坐了两三天火车到东北。和影片中的“伍万里”一样,坐在闷罐车里,刚刚入伍的李化武尚不能想象到远方战场的残酷,就像他那时也未曾预料到自己日后的勇敢和无畏。

“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35师105团3营7连4排60炮班战士,李化武!”当影片中七连战士们大声报出自己部队番号,银幕前的老兵也不由地跟着报出了自己的部队番号和姓名。带着这样让他铭刻一生的身份,李化武越过了鸭绿江。

与长津湖战役相同的是,1951年的冬天依旧寒冷,依然艰险,依然漫长。

冰雪覆盖的山林里,敌人飞机的轰鸣声成为压在志愿军头顶的阴霾。隐蔽行军,是全体志愿军战士的共同记忆。白天,李化武和战友原地休息。他们在雪地上铺一块油布,刚刚够两个人躺在一起。晚上,他们蹚着半人高的积雪赶路。如果不是顽强的战斗意志在支撑,仅靠身上单薄的军衣,志愿军将很难抵御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

李化武初次投入战斗,是1951年11月的一个傍晚。激烈的枪炮声响起,本来还有些紧张的他顾不上多想,“只有赶走敌人,祖国才会安宁。”经过4个多小时拼杀,李化武和战友击退敌人多次进攻,死死守住了阵地。

对这位浴血沙场的老兵来说,战争的残酷无需电影来回顾。在一年之后的某次阻击战中,李化武永远地失去了右眼和双手。

冲锋号响起,李化武扛着近20斤的炮架在密集的火网里奔走。突然,尖厉的呼啸声从耳边传来,他双手护头顺势倒下。沉闷的爆炸声中,炮弹在他前方炸开。李化武两眼一黑,便昏死过去……

醒来已是3天之后。卫生员告诉他,“和你一起冲锋的大部分战友都牺牲了,你的命是担架队战友和医护人员从死神手里抢夺回来的。”

在黑龙江治疗时,医护人员给他讲述保尔·柯察金的故事,一遍遍地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了替牺牲的战友们活下去”,李化武开始用断臂练习吃饭、穿衣,用余下的左眼学习识字。

战场上是钢铁战士,下了战场,李化武依然保持着钢铁意志。“有了信仰与信念,不要说失去了手和眼,就是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回到家乡后,他开启了自己的战后人生。

这次去成都,老兵李化武还完成了一个心愿。因为“长津湖”,他又一次和曾经的战友们相逢。

看完电影后,老兵李化武来到了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荣军院)。在那里,他见到了87岁的老战友周全弟。距离他们上一次相聚,已过了58年。长津湖战役中,周全弟在雪地中埋伏了三天三夜,因严重冻伤,被截掉四肢。归国后,李化武和周全弟两位老人曾在荣军院一起学习用残臂生活。

“在剩下的半截胳膊上缠上布条,吃饭的时候将勺子插进布条里系紧。有时候吃不到就把勺子弄掉了,怎么办?捡起来继续吃……写字也一样,用布条绑着笔……”李化武老人不仅可以生活自理,还摆脱了文盲,能够读书看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战斗精神,一直在激励着他。

1957年5月,荣军院成立了四川省革命残疾军人课余演出队。李化武和5名上肢残疾的战友苦练一个多月,学会了吹口琴。《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我是一个兵》……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他们吹奏着这些歌曲,振奋的曲声一路传到了北京。

“演出完毕,周总理及其他领导上台同我们‘握手’!实际上我们根本没有做多么了不起的事,总理却这么关心、爱护我们,特别感动!”李化武说,站在周总理身边,感觉被一种巨大的幸福感所笼罩。

这次见面,李化武和周全弟老人回想了许多过去的日子。“无法握手,我们就碰碰肘吧。”用这样的方式,两人完成了一个特殊的拥抱。

“电影里有个姓雷的炮排排长,我们连的炮排排长姓高,他最照顾我了。但是我至今不知道,他是否牺牲在朝鲜战场……”据影院工作人员说,观影时,李化武老人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的。

战场归来近70年,老兵李化武在用自己的眼睛,替牺牲的战友们看着新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走向强大,走向未来。

“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完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看着来影院看《长津湖》的那一张张年轻面孔,李化武老人内心满怀欣慰,“这一代的中国青年不忘历史、不负前人,仍是满怀希望和信念奋勇向前的模样。”

一位网友说:“很多人在影片结束后一直没走,想着也许还会有‘彩蛋’,可等很久也没等到,只好离开。走出电影院,看到外面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热闹非凡,想来这便是最好的‘彩蛋’。”

历经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同样处在这个时代的老兵李化武,也感受到了这种幸福。

(采访中得到孙绍建、郭林丽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