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污点”式恐吓教育不可取 固原市精准施策稳就业保民生 高音喇叭扰民、广场舞扰民,或面临罚款 2022“文化和自然遗产日”:136家店铺将亮相“宁夏非遗购物节” 奔跑吧·少年! 趣味田径比赛点燃体育梦想 银川市20条措施力促扩大消费 金凤区法院晒出巧解“案多人少”成绩单 吴桂花:我愿做基层的一块砖 ​中宁头茬枸杞在玺赞庄园正式采摘加工 2022年爱心送考启动 苏艳玲:不负使命诠释“医者仁心” 宁夏消费市场持续回暖 端午假期 宁夏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57万人次 我的绿色梦想,“画”替我说出来! 宁夏构建立体交通为百姓出行提速 宁夏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亮点多 端午假期,石嘴山市文旅活动精彩纷呈 北京疫情防控总体持续稳定向好 国家大剧院拉开重启大幕 中国科学院院士彭练矛:从拼命读书到坚守“造芯” 连接现代生活,把非遗的奇妙展现出来 15名游客野山迷路 消防员通过微信定位救出被困人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艰苦的环境更能成就一番事业 对妆容的追求关乎尊严和体面!她是盲人,她教盲人化妆 数字化防疫,别绊倒“离线”老人 两支32块钱!超市里的雪糕为什么越卖越贵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靠“适应”走过一波三折求学路 高考做错一道题 走上建筑师之路 走,我们一起去“赶集”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兵河: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云”上开会 屏上面对面 “终身污点”式 恐吓教育不可取 2022全国高考天气地图出炉 广东广西等8省区考生需警惕强降雨 浙江16座大中型水库超汛限水位 北京餐饮经营单位今日开放堂食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多项自主技术为神舟护航 北风继续刮!北京今天阵风可达7级 最高气温跌破“3”字头 新冠大流行促全球“小眼镜”增多 疫情期间更需爱眼护眼 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4例 端午小长假北京车市悄然复苏 线上线下预约看车消费者明显增多 芒种忙种!大数据看哪里迎降雨最多时段 夏收夏种警惕强降雨强对流 湘赣闽粤桂等地仍有强降雨 河南山东等地有间歇性高温天气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要学会调整心态 享受“最辛苦”的工作 以司法力量保护人格权 北京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 纪检监察干部假期下沉生产一线 监督护航高效复工达产 浙江千年古城传统美食受青睐 成“Z世代”假期新“食”尚 “突突突”作幅画,年轻人解压又有流行新玩法 全力护航高考 助力学子圆梦 端午假日国内出游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86.8% 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丰富
你当前位置:首页 >县区新闻 >

“终身污点”式恐吓教育不可取

2022-06-06 10:39:00来源:光明日报

日前,最高法、最高检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实施办法》,明确对于涉及未成年人案件的材料“应封尽封”。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程序中的材料,在诉讼终结前一律加密保存、不得公开;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后,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以及免予刑事处罚的,相关部门应当主动对自己掌握的未成年人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不过,刑期超五年的不予封存。

这是落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保障刑满释放和接受社区矫正的未成年人在复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其他未成年人同等的权利,防止被歧视的重要措施。严格做到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接受社区矫正记录等“应封尽封”,可避免这些未成年人被一直贴标签,从而保护他们的合法权利,帮助他们顺利重新融入社会、预防犯罪。也由此,此办法甫一公布,就获得普遍积极的舆论评价。

不过,值得指出的是,这只是消除对刑满释放和接受社区矫正的未成年人歧视的一方面。现实中,“一次犯罪,终身污点”的教育观点仍有“市场”,更有甚者以基于此观点的恐吓来“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比如,有的老师或家长把违规、违法、犯罪的后果说得很严重,如“一次失信,终身污点”“一次作弊,终身污点”“一次犯罪,终身污点”等。这貌似能起到震慑孩子的效果,但实则是简单粗暴、错误的“法治教育”。如果不依据法律给孩子讲清楚具体情境下的矫正或处罚等规则,知晓自身的权利、责任和义务,那么也无从培养孩子的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

依据法律,未成年人接受专门矫治教育、专门教育的记录,以及被行政处罚、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和不起诉的记录、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都是要被依法封存的。这在档案记录中会是“污点”,但是被封存,不会对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影响一生的、洗刷不掉的“污点”。对此,也有观点质疑,这是否会在事实上造成对未成年人犯罪分子的袒护和纵容。刑期超五年者不予封存的规定,可以算是惩戒与保护间的一种平衡,或可消解人们的质疑。

未成年人因严重行为不良、违法、犯罪已经接受社区矫正、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在此基础上,不应再把处罚扩大化。如果一次违法犯罪,就成为伴随其一生的“污点”,导致他们无法正常学习、工作、生活,这不符合人性原则,也会加剧矛盾,让他们自暴自弃、破罐破摔。毕竟,他们也有求学、就业等权利,社会应鼓励他们“浪子回头”,要教育、感化与挽救,而不是抛弃。

“一次犯罪,终身污点”类似观念的“残存”,会让“应封尽封”面临现实阻力。而且,人们私下也存在多种给有不良行为、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贴标签的行为。因此,怎样既让有严重不良行为或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受到矫治、处罚,又不让他们被贴上污名化的标签,是一个系统问题。这样的“底层逻辑”或是有必要坚守的:他们是所有孩子的一员、社会的一员,不能将其“赶出”、边缘化。这不仅不利于这些未成年人重新回归社会,也有悖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也只有践行依法治国,消除歧视,才能更好教育、感化曾经走弯路、行错路的未成年人。(作者:蒋理,系教育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