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与“钱袋子”相关的个人信息,你留意了吗? 一人吸毒传染众人 进城务工青年涉毒管控迫在眉睫 “再不腾房将被追刑” 浙江发出首份涉嫌拒执犯罪预告书 内蒙古、华北等地有沙尘 冷空气将影响华北东北等地 云南今年首趟务工专列开行 600余名务工人员免费赴粤 杭州入春:西湖西溪花开“满”湖 游人如织似“蜂蝶” 毒死女孩、麻倒医生的麻醉药七氟烷,到底从何而来? 辽宁“稳岗留工”取得实效 春节线上线下提供岗位需求超9万个 开门“三打扫”,新年新气象 网购“中奖”电饭煲,却被骗50多万元 北京多家老字号元宵上线外卖平台 年俗流变,让春节历久弥新 中国传统村落云南翁丁老寨为何毁于一把火? 男子饮酒后KTV内身亡 同伴因尽照顾义务无需担责 宁夏:中小学生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不得毕业 湖北咸宁:消防员火中徒手拎出三颗“定时炸弹” 为农民工返岗复工下足“绣花功夫” 让新一代技术工人增强获得感 北京开启升温模式 气温突破同期历史极值 气温要坐过山车!我国多地暖到破纪录 下周将迎大跳水 甘肃发布春节消费问题分析:影院禁自带饮品成投诉新热点 山东禹城一蛋糕房发生火灾致7人死 起火原因查明 中国“90后”留俄夫妻重返草原记:“告诉外界现代牧业是咋回事” 宁夏首例偷越国(边)境案宣判 新疆麦盖提县:生态持续改善 向沙漠要效益 广州逾六成危化企业春节不停工 停工企业约三成已复工 西北农村的“热带果园”吸引八方来客 没出京却被提示有进返京行程?这10个热点问题有回复了 合肥警方侦破一起针对虚拟货币的诈骗案 涉案现金400万元 《唐宫夜宴》带“火”文物 游客争相打卡河南博物院 广州市春节假期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小坚果带来的幸福生活 探访无锡节后首场线下招聘会:高薪岗位比例提高 一二年级不得布置课作业 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出圈”的央视网络春晚带来哪些启示 扶贫剧《山海情》带起货来杠杠的! 年味未散尽 早春备耕忙 舌尖上的考古!这些历史竟给我看饿了…… 唐曲卓玛:“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山东拟规定教师对书面作业全批全改 引老师家长热议 中科院团队在内蒙古新发现约2.5亿年前爬行动物化石 山西平定发生山火 起火原因正在调查 对癌作战 MCTL®多靶点抗肿瘤药物研发进行时 春节冬奥小城掀起“冰雪旅游热” 宁夏十条举措为中小学教师“减负” 中国学者率先获得实体肿瘤治疗新突破:联合疗法延长患者生命 原因初步查明!浙江东阳一影厅一氧化碳超标 63人被送往医院 破纪录!北京午后已达20℃ 为1951年来2月最高 京津冀建立应对危险化学品事故协调联动机制 七旬“日本农夫”:让餐桌更安全 牛年消费,如何继续“牛”
你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新闻 >

这些与“钱袋子”相关的个人信息,你留意了吗?

2021-02-21 09:04:44来源:新华社

“卡还在,钱被盗刷了”“刷卡单随手遗弃,遭遇钱财损失”“为礼品填网络问卷,遭遇电话骚扰”……这些现象已屡见不鲜,其背后多半与个人金融信息泄露有关。

当下,互联网平台已成为个人信息和数据的广泛收集者、使用者,但一些机构对消费者的金融信息保护却不容乐观。近期,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课题组发布的研究文章指出,某些头部互联网平台在格式条款、信息收集和使用、营销宣传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快来一起了解部分机构采集个人金融信息的常用“套路”吧,助你擦亮眼睛,“反套路”。

1、“条款”内容繁多、专业性强,消费者被过度收集信息而不自知。

在手机上注册金融类应用软件时,往往会出现以格式合同形式发布的相关条款及隐私权政策声明,要求用户同意授权。然而,大多数人都没有仔细读过这些内容繁多、专业性很强的“条款”。即便消费者仔细阅读了条款,如果不同意,往往就意味着不能使用该软件。

殊不知,在实际执行中,这类条款往往过度收集了金融消费者的信息。除了一些必要信息之外,不少互联网平台额外收集了金融消费者的身份信息、交易信息、资产负债信息、诉讼信息、履约信息及履约能力判断信息等。

在央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相关人士看来,一方面,互联网平台对信息收集范围掌握绝对“话语权”,收集的“必要信息”范围过宽;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互联网平台收集的信息内容也许并不真“知情”,也并非真“同意”。

为此,今年1月人民银行公布的《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征信机构采集信用信息应当遵循“最少、必要”的原则,不得过度采集。征信机构采集个人信用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并明确告知信息主体采集信用信息的目的、信息来源和信息范围,以及不同意采集信息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等事项。

2、过分追踪与收集用户“数字足迹”,“精准营销”的诱导性极强。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遭遇:才搜索过某品牌新款手机,小贷公司的消费贷广告就出现在眼前;刚在朋友圈赞美过一位明星的颜值,医疗美容整形和“美容整容贷”的推荐就翩然而至……

这些“精准营销”的背后,正是一些互联网平台对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充分掌握”。部分大型互联网平台在商业利益驱使下,会过分追踪与收集用户“数字足迹”,不当使用数据驱动式营销策略。

在用户诸多“数字足迹”中,最具“含金量”的就是各类金融信息,包括账户信息、交易信息、信用信息等,这些信息可以构建起大型互联网平台的“信用”支柱。通过挖掘用户的金融行为,分析用户金融行为特征,大量推送金融营销广告,使“超前消费”“过度消费”被一些资信脆弱人群所接受。

当更多的高风险、低净值人群被吸引进入“无抵押消费贷”陷阱时,金融风险也就悄悄开始酝酿。因此,央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课题组提醒,要督促大型互联网平台在合法、合规、合情、合理、适度的前提下挖掘信息价值,促进消费升级,而不是薅信息“羊毛”,更不能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3、互联网平台提高了信贷的“可获得性”,却往往忽视“可负担性”。

借钱不用在亲朋好友面前“低声下气”,只需在互联网平台上申请贷款,便有机会获得资金支持。诚然,这提高了信贷的“可获得性”,但对于资信脆弱的人群而言,极大的诱惑背后却是容易被忽视的“可负担性”。

在课题组看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能脱离消费者保护和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根基,要督促大型互联网平台树立“负责任金融”理念。

课题组建议,依法将金融业务全面纳入监管,加强对大型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加强对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反垄断审查,规范大型互联网平台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等。

4、消费者如何保护个人金融信息安全?专家建议:

(1)妥善保管银行卡、身份证、电子银行认证介质等,切勿出租、转借他人使用;

(2)在日常生活中或在网络上,勿向他人随意透露银行卡号、账户密码、短信验证码、财产状况等基本信息;

(3)尽量亲自办理金融业务,切勿委托不熟悉的人或中介代办,谨防个人信息被盗;

(4)下载安装App或在第三方办理业务时,留意相关授权权限,仔细阅读相关协议、合同条款以及填写个人信息,避免重要信息被非法使用;

(5)不随意丢弃刷卡签购单、ATM凭条、信用卡对账单等交易凭证,对作废的金融业务单据应撕碎或使用碎纸机销毁;

(6)警惕向您询问个人金融信息的电话及电子邮件,如遇到此类情况应提高警惕,必要时立即报警;

(7)提供个人身份证件复印件办理各类业务时, 应在复印件上注明使用用途,防止身份证件复印件被移作他用。(吴雨、唐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