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农产品 找回老去的北京味儿 北京新增39例本土确诊病例和15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上海战疫录)上海:在涉疫垃圾“日产日清”和收运成本间探索“最优解” 面对面|震后自我治愈 两次鸟巢起舞 专访芭蕾女孩李月 西安三岁男童掉入下水道失联近三天 搜救仍在进行 他们用50天的坚守建立疫情防控传送带 九旬教授赵德馨:希望知网成为知识分子的朋友 北京丰台5月16日起居家办公 文化娱乐、健身场所等暂停营业 “如急需用钱请自取” 成都街头“爱心钱盒”暖人心 多学科个性化救治 上海7岁危重症新冠患儿康复出院 官方通报“哈尔滨市道里区曹某涛烧伤身亡”事件调查情况 (上海战疫录)一线|特别“守沪”:“静默”街道上的“繁忙”公厕 (上海战疫录)上海加“油”复商复市 “视若无睹”究竟为啥?科学家有了最新发现 天津新增4名阳性感染者 均在北辰区 喜报!宁夏40户家庭、3集体、3个人获全国表彰 宁夏证监局组织开展“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系列活动 病残三兄弟“指尖上的长春”:“凝固”城市的历史瞬间 北京多地调为高风险地区 【十年@每一个奋斗的你】柳编手艺人的幸福生活:赚了零花钱 订单销海外 云南西双版纳警方在边境一线缴毒13公斤 (上海战疫录)“日本妈妈团团长”渡边亚沙子:疫情中的新“工作” 我心中的“金牌”思政课 精准化康复见实效 助残服务暖人心 点赞!全国五好家庭揭晓 宁夏这些家庭、集体、个人上榜 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宁夏证监局这样行动 31省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36133.3万剂次 攥紧农业“芯片” 端牢中国饭碗 孤独症患儿母亲创办特教学校20年 助数千家庭找回笑脸 中国大山里的电力“镖师” 四川邻水警方公布4起违反疫情防控规定违法行为 北京顺义:5月16日至22日继续实施居家办公、居家休息 宁夏“时尚奶奶”当模特:退休后开启崭新人生 青海西宁:双警“战疫” 最暖的关心是“早点回家” 上海16日起分阶段推进复商复市 努力打通跨区域供应链 (上海战疫录)罹患先天性疾病的危重症新冠患儿康复出院 哈冬军:因为自己淋过雨 ,总想为你撑把伞 宁夏本土乡村振兴剧《大西北2》开机 (上海战疫录)各地援沪采样队伍陆续离沪 承担近四成核酸采样量 (上海战疫录)累计侦破涉疫案件百余起 上海公安经侦部门严厉打击经济犯罪 中国“Z世代”多元择业:不当“上班族” 以收旧物为生 (上海战疫录)上海对保供礼包涉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零容忍” 守好“稳价”阵地 联手国家工信安全中心,长安链协作网络铸国家级司法节点 闽南古刹僧人传承掷铙钹:绝技欲成需苦功 (上海战疫录)上海11.8万名配送寄递人员被纳入“白名单” 逾九成“小哥驿站”可住宿 (上海战疫录)独居老人等特殊人群如何保供 上海持续落实属地政府责任 残障咖啡师用咖啡写出花样“人生配方” 港籍驯导师:让更多视障人士过上更体面的生活 向高校捐赠500万元 八旬教授耕耘讲台62载病床上仍记挂学生 (上海战疫录)上海:从5月16日起,分阶段推进复商复市
你当前位置:首页 >国内新闻 >

地标农产品 找回老去的北京味儿

2022-05-16 09:06:46来源:新京报

什么最能代表北京的舌尖味道?或许,数量多达35种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会告诉您,这座古老的都城中,深厚而久远的农耕传统,其实从来都没有消失过。

燕山的栗子、京西的白梨、房山的柿子、大兴的桑椹,还有五爪的油鸡、肥嫩的鸭子……这些老北京记忆里的味道,它们所标志的,不仅仅是一个地方区域的特产,更是一个山野平原之间,人们传承无数年的口味与习惯。

在现代化生活中,许多老口味,已经逐渐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地理标志农产品。这些地标农产品,经过保护和推广,或绵延不绝,或推陈出新。它们不断丰富着人们关于味觉的记忆。

记忆

旧时京华的味道故事

进入五月,天气渐渐热了起来。

从北京市区出发,沿着大广高速一直往南,在大兴区庞各庄镇往东拐个弯,进入笔直宽阔的庞安路。这条路的两侧,建着许多简易的棚子,是瓜农们夏天卖瓜的地方。

在经历了冬季和春天的冷清之后,棚子里再一次迎来了卖瓜的人们。

刚上市的早熟西瓜价格不低,但挡不住吃客们的热情。往来的过客停在这里,拿起一个西瓜放在掌上,不管会不会,都要用指关节敲一敲,听听声音。唯有经过这样的仪式,一次买瓜的流程才算得上完美。

如果从市区往东北方向走,出了东六环,过顺义,一直到平谷。华北平原在这里延伸到尽头,和北方苍茫的燕山相接。山的脚下,刚刚成熟的桃,也足以让人感受到初夏的味道。

五月里上市的桃,多是大棚种植的早熟油桃或蟠桃,颜色鲜亮,口感甜脆。在今天,平谷的桃,品种变得更加丰富,甚至就连色彩,也绚烂了很多。

大兴的瓜、平谷的桃、通州的樱桃、昌平的苹果……这些是生活在北京的人们,在这个春夏之交,关于味道最深刻的记忆。

这种印记横贯了北京这座古都的漫长岁月。住在灯市口的老舍,曾记录了从初夏开始的水果故事:“青杏子连核儿还没长硬,便用拳头大的小蒲篓儿装起和‘糖稀’一同卖给小姐与儿童们。”

鲁迅喜欢蜜饯,这种用蜜糖腌制的水果,经久耐放,没有时令的限制,可以佐茶,也可以打发夜晚的时间。鲁迅在北京住过很多地方,绍兴会馆、八道湾、砖塔胡同、西三条……在那些幽深的胡同里,漫漫的长夜里,那些在京郊山野中生长、在匠人手中制成的京华小吃,渐渐融在一篇篇文字中。

融合

特殊地理和文化汇合

北京多山,且是名山。从昌平的南口镇子,一直到房山的拒马河边,都是太行山余脉。北部的延庆、怀柔等地,则属于燕山余脉。两大山脉在北京交会,将整个北京环抱其中,只留下南部,俯瞰广袤的华北平原。

这些山,海拔最高的超过2000米。复杂的地理环境,以及农牧交错带特殊的气候环境,造就了北京丰富的农业产品种类。“北京的山里,大部分都适合种果实,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果品的品质非常好。”北京果树学会理事长王玉柱说。

不仅时令鲜果如此,干果也是如此。从延庆的西大庄科村周边一直往东,过怀柔、密云,到河北的迁西、迁安,这里是板栗的乐土。北京人熟悉的怀柔板栗,其准确的名字,其实叫“燕山板栗”。燕山板栗,也是北京35种地理标志农产品之一,燕山山脉特有的环境,造就了这里品质优良的板栗。

除了地理环境,北京独特的政治和文化历史,也在影响着北京特色农产品的形成。在这座古都里,各种文化融合,也把全国各地的特产带到了北京。

北京鸭即是如此。北京鸭是北京烤鸭的原材料,地道的北京烤鸭必须要用正宗的北京鸭。这种中国原产的白羽鸭,生长更快,皮下脂肪比一般的鸭子更厚,可以适应长时间的烤制,而不会变焦。

北京鸭的故事,兼具了北京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特征和北京数百年都城的文化特征。北京鸭的来历众说纷纭,最近的传说距今四百年左右,北京鸭是明代随漕运北上的南方小白鸭育成。最久远的起源,则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金代,传说金代皇室狩猎,偶获纯白野生鸭子,逐渐培育成北京鸭。但不管是从哪里来的,如今的北京鸭,以及它最具特征的制成品——北京烤鸭,已经成了北京最知名的味道名片。

传承

千年农耕的庭院经济

北京有35种地理标志农产品,其中的大部分,都是祖辈留下来的名特优农产品自然形成的。白橙色的杏、红红的梨、油亮褐色的板栗、白色的肉鸭……千百年的时间里,这些农产品或种植在群山间,或养殖在密林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时代,给无数农户带来了经济收益。

百年前,老舍记录了山里人肩挑马驮,把各种果子运到城市里的艰辛之路,“山上下来的乡下人,背着长筐,把果子遮护得很严密,用拙笨的、简单的呼声,隔半天才喊一声。他们卖的是真正的‘自家园’的山货。他们人的样子与货品的地道,都使北平人想象到西边与北边青山上的果园,而感到一点诗意。”

卖果子的人,或许理解不了这种诗意。对他们来说,一筐鲜果、一担干果、一只鸭子,可能是农耕生活中,唯一可以换来现金的方式。这些现金,会变成妻儿的新衣服,孩子们读书的纸笔。所以筐里的果子,要用布遮得严严实实,以防漫长的路程中,被风沙伤了果皮,影响价格。

“过去的北京果品,基本上都是山里农民房前屋后及山地上自种的农副产品。”王玉柱说,“院子里的葡萄,屋后的果树,构成了最初的庭院经济。为农耕时代里,缺乏经济来源的人们,提供了基础的货币收入,特别是山区老百姓主要依靠果品收入。”

可以想象,在早先年间,京西的群山里,梨、杏、枣,被放在骡马的背上、人的肩膀上,沿着蜿蜒曲折的古道,一路进城的场景。

四时

与天地相和谐的饮食

燕山的板栗,软糯香甜,和每年2600小时以上的日照、平均日温差10摄氏度以上、无霜期近200天的环境有关。但要吃到正宗的燕山板栗,要等到霜降以后。

最具风味的农产品,总是要等到合适的时令。而在北京,几乎每一个季节,都有不同的农产品成熟。清代末年的书籍《燕京岁时记》记载了北京各个季节的特产,“芍药乃丰台所产,一望弥涯。四月花含苞时,折枝售卖,遍历城坊”“七月下旬则枣实垂红,葡萄缀紫,担负者往往同卖。秋声入耳,音韵凄凉,抑郁多愁者不禁有岁时之感矣”“十月以后,则有栗子、白薯”……

“在今天,四季供应的蔬菜、水果,改变了人们对于食物的记忆。”北京民俗学会会长高巍说,“在过去,没有反季节生产的技术,没有周年供应的储藏能力。人们应时而食,应节而食,养成了中国人与自然、与天地和谐的饮食文化。”

食物供应的时间,依赖于食物本身抵抗时间侵蚀的能力。比如京白梨,它是酸甜适中的北京特产,单在耐储存方面,并不如现在的鸭梨、雪花梨。最好的京白梨,还是要在成熟的季节吃。柿子则不然,这种遍布北京城乡的水果,在冬日树叶落尽后,仍旧坚强地留在枝头,在房前屋后、山岭高坡,点缀出一树火红。而且,不需要经过复杂的工艺,简单晾晒之后,就可以保存很久。北京最知名的柿子,是房山的磨盘柿,《房山县志》记载,“西北河套沟,西南张坊沟,无村不有,售出北京者,房山最居多数,其大如拳,其甘如蜜。”

改变

有些味道只存在记忆中

进入现代之后,农业技术高速发展,农产品的更新换代,忽然快了起来。再加上环境的变迁、难测的风险,那些北京人味觉中记录的农产品,渐渐变得生存困难。

比如板栗,一直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怀柔、密云等地的燕山板栗,还是享誉中外的品牌。王玉柱介绍,在很长时间里,燕山板栗被称为“良乡板栗”,就是因为良乡是销售板栗的集散地,然后会销往全国乃至海外,“其实良乡并不产板栗,但北京的板栗,包括一部分河北的板栗,都会拉到这里集中销售,当时有很多是销往海外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板栗的海外市场逐渐萎缩,而且,产量更高的新型品种、更加多样的销售渠道,以及海外许多国家培育的当地板栗,这些都在不断冲击着燕山板栗的市场。在今天,燕山板栗仍是板栗中难以复制和超越的品牌,但和二十年前相比,不论是价格、还是销量,都很难再复当年的盛况。

枣树也是北京人对于果品最深刻的记忆之一。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的《秋夜》写于1924年的秋天,那时候,他刚刚从西四附近的砖塔胡同,移居到阜成门内的西三条胡同,院子里的两株枣树,在他的笔下,永久地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

“过去的北京,不论城乡,到处可见枣树,尤其是北京的山区,枣树是主要果树品种,每到秋天,满城满乡,房前屋后,都是红彤彤一片。”王玉柱说。

密云的金丝小枣,或许是过去最知名的枣类型之一,王玉柱说,“金丝小枣在北京山区都有种植,但以产自密云的最佳。这种枣,晒干后撕开,里面果肉还能拉出金黄色的糖丝,可见甜度之高。”

但这样的盛景,在一场遍及城乡的病害中消失了,“大概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枣树的枣疯病流行,这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致使大量的上百岁的枣树消失。”王玉柱说,“金丝小枣也在那个年代大面积死亡,虽然后来几度重新恢复发展,但是规模一直没有起来。”

重振

拯救老去的北京味儿

时值暮春,城里的花草已几长几衰,但在城区北部的怀柔山村里,春风似乎才刚刚拂过山岗,染绿了柳树的枝条。

在怀柔九渡河局里村,一片新栽的佛见喜梨,才刚刚发出嫩芽。这是当地在乡村振兴中,引入的农业品种。

不过,这种佛见喜梨并不是新品种,而是一种至少种植了百年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佛见喜梨最初的发源地是平谷茅山后村,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全称就叫“茅山后佛见喜梨”。

据说是慈禧老佛爷喜啖的佛见喜梨曾一度濒临灭绝,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茅山后村的梨树越来越少,几近于无。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村里一对父子才重新从幸存的老树上引种。之后,当地政府邀请了多方农业专家,对佛见喜梨进行提纯复壮,重新推广种植。据了解,如今在茅山后村,每年就有数十万公斤的产量。同时,还有更多像局里村这样的地方,也在不断引进佛见喜梨,“现在的佛见喜梨,已经没有消亡的危险了。”王玉柱说。

和佛见喜梨类似,曾经作为贡品的京西稻,也一度衰落。京西稻源于北京海淀区上庄镇,这种“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的水稻品种,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皇家贡米,规模并不大。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不断扩产,真正进入寻常百姓的餐桌。

不过,到上世纪末,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水资源的匮乏,导致了京西稻的快速萎缩。2014年,海淀区实施京西稻保护种植计划,最先在上庄镇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800亩,进行京西稻生产。如今,京西稻的种植正在渐渐恢复,包括上庄村、东马坊村、西马坊村、常乐村等,种植着大片的京西稻,每年插秧和收割的时候,都会引来很多参观体验的游客。

未来

保护最好的味道品质

北京特产的味道,并不仅仅留在北京。这座开放和多元的都市,在过去的数百年中,融合了大量天南海北的特产,同时也把北京的味道,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点心里的青红丝,就是许许多多中国人童年的记忆。事实上,青红丝最早源于北京的蜜饯,后来才慢慢走向全国,“北京是蜜饯技术的发源地之一,一直到改革开放后,各地发展果品加工,要做蜜饯,都要从北京请师傅。”王玉柱说。

还有很多走向海外的特产,比如以“良乡”为名的燕山板栗,而最知名的,无疑是北京烤鸭。

相比其他特色产品,北京烤鸭的历史短得多,远比北京鸭的历史要短。北京烤鸭的成名,和“填饲”技术的发明有着重要的关系。填饲技术可考的历史,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距今一百多年。填饲之后的北京鸭,长得更快,体脂、体重等指标更好,更适合烤制。因此,这一技术的出现,使得北京烤鸭真正拥有了难以复制的风味。

常年从事北京鸭养殖技术管理的张萌告诉记者,他所在的企业,是北京鸭最大的养殖企业之一,也是多家北京烤鸭企业的供给商,至今仍然坚持用传统的工艺喂养北京鸭,保证北京鸭的原始风味,每年出栏的北京鸭,在一千万只左右,“这些北京鸭主要用于烤鸭,范围不只局限在北京,而是销往全国各地。”

在海淀上庄镇,种植运营京西稻的农企相关负责人夏海威介绍,京西稻有很多历史品种,如今每年都要种植十多种,这些品种产量不一,品质也各不相同,但同样都是珍贵的农业资源、文化资源。因此,他们一直保留着这些品种的种植。

更多的北京地标农产品,又该如何发展传承?未来,是否也会出现如五常大米、库尔勒香梨这样的大品牌?

“和其他地方的地标农产品不同,北京的面积有限,耕地、山林等就这么多,所以,很难走扩产的道路。”王玉柱说,“以水果为例,北京不太可能种出可以大量销售到全国各地的特色水果,不论是佛见喜梨,还是安定的桑椹,抑或是这些年广泛种植的通州樱桃、平谷大桃,都是如此。所以,要走不断提升品质的道路,走精品和高端化的道路,首先服务于首都市场,把北京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真正变成代表着北京饮食文化和北京记忆的产品。”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