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防止和纠正学历歧视”要过几关? 私人影院竟给孩子“开房” 不登记身份即可“入住包夜” 与石为伴 女博士生每日与相隔亿年的古生物对话 “元宇宙”招聘升温 业内人士:不乏一些公司在蹭热点 深圳新增75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1例无症状感染者 广西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例 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4例 云南新增4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回家就是刷手机 沉迷手机成了他们婚姻路上的拦路虎 吉林省吉林市新增10个中风险地区 禁止非烟草口味电子烟迈出严监管重要步伐 盲文元素印上闭幕式手册 橄榄枝体现“爱与和平” 儿子苦练心肺复苏,两次救了父亲的命 北京新增6例本土确诊病例和2例无症状感染者 吉林延边汪清县3地划定为中风险地区 黑龙江新增本土确诊7例 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0例 赵新录:守卫可可西里的生态卫士 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41例、无症状感染者128例 反诈民警老陈做客“封面开讲了” 逾33万网友在线学反诈 吉林新增本地确诊病例895例 新增本地无症状感染者131例 重庆新增本土确诊病例6例 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例 打开村小教师“新视窗” 如何为乡村培养“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甘肃临夏:新课改背景下的“双减”探索 “双减”之下,“课后三点半”如何提质 收到这条短信 千万不要点! “龙爱量子”特大传销案数据迷局破解 涉案金额高达37.88亿元 近9000名志愿者给予参赛者最大尊重 线上线下昨预售新冠抗原自测试剂 怎么预约?价格如何? 哈尔滨市疫情防控连“升级” 主城区中小学实行线上教学 广东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79例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51例 冬残奥闭幕式上,北京联合大学学生陈旭参与演唱《You Raise Me Up》 小轿车坠河,司机生命垂危 附近群众齐心营救后悄悄离开 我想让你“听”到“雪花”的温暖——冬残奥会闭幕式视障小提琴演奏者马奕菲的故事 彻底阻断社区传播是防控当务之急 安徽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例 山东新增本土确诊病例66例 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97例 珠峰与中国空间站“同框”!银川“追星星的男孩”董书畅又出大片 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代替公需课学时政策执行至今年年底 仅剩3天!银川市业余足球联赛16日报名截止 输入风险高!宁夏对这三地返宁人员有防控新要求 灵武这位校长入选“马云乡村校长计划”获50万元发展基金 福建又一地现本土疫情 防控规模性反弹成底线 上海商务委加强组织供应 目前大部分区域货源供应较为充足 河北平乡:“智慧春耕”让种田变轻松 山东滨州新增2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广西钦州发现1例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 北京朝阳新增4名本土确诊病例 10人聚餐4人确诊 山东本轮疫情传播链复杂 涉及学校、工厂、浴室等地 从学生营养午餐看见西藏教育之变 中国多地探索社区“共老”模式应对“银发浪潮” 山西晋中12个隔离点解封:警车护送 咱们回家
你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新闻 >

“坚决防止和纠正学历歧视”要过几关?

2022-03-14 09:07:54来源:北京青年报

“坚决防止和纠正学历歧视”要过几关?

蒋理

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非常关注就业问题,针对就业歧视,多名代表委员提出要破解“35岁难题”。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学历等就业歧视,大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这是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从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用人导向,到坚决防止和纠正学历歧视,这明显加大了力度。“唯名校”“唯学历”用人导向,就是学历歧视,以学历识人。但之前对于这类歧视,几乎没有防止和纠正措施,一些地方政府在引进人才时,就提出要面向“双一流”建设学校毕业生,给予这些学校毕业生落户优待,可不见哪个部门站出来指出这是“唯名校”用人导向、学历歧视,必须纠正。于是,一边是要扭转“唯名校”用人导向的要求,一边是地方政府重视人才,引进、招聘“双一流”毕业生这样的报道比比皆是。

要做到防止并纠正学历歧视,就应该清理各地政府部门出台的人才政策以及所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招聘公告中,明显涉及学历歧视的条款,如某类高校毕业生、某一层次学历毕业生,可获得怎样的落户优待措施这样的条款,就是学历歧视,对此不能有任何含糊。

防止并纠正学历歧视,是存在很大的阻力的,比防止和纠正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更复杂。对于防止和纠正性别歧视、年龄歧视,舆论普遍赞成,认为就应该男女性别平等,35岁以下和35岁以上平等。但对于学历歧视则不然。有不少人认为,地方政府引进人才,把“双一流”建设学校毕业生作为引才对象,是重视人才,开放落户不能一步到位,先向“双一流”建设学校毕业生开放,有何不可?用人单位提出985、211要求,这可以提高招聘效率,而且,也可以激励学生上进,考985高校的高考分数比考一般高校的高考分数高多了,怎么可能一样对待呢?学历都一样,那谁还会努力学习考更好的大学呢?

其中,对非全日制硕士的歧视,很有代表性。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可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提出不要非全日制硕士。一些社会舆论也支持,认为非全日制硕士的录取分数低、教学要求不严,为何要和全日制硕士平等对待。

这就是顽固地以学历论人,把高学历等同于优秀人才,认为进名校分数高就比其他人强。这一人才观不改,防止和纠正学历歧视就很难。治理的第一步应该从地方政府引进人才、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录开始,清理不合理的学历门槛要求,以及针对不同学历求职者的不同政策。与之对应,在评价人力资源建设成效时,不能用人力资源队伍的学历结构作为考核、评价的指标,如果强调博士比例、研究生比例、名校毕业生比例,那用人单位的学历歧视,也就被鼓励。

进一步需要治理隐形歧视,表面上用人单位不提非985、211不录,但在实际招聘中还是按学历筛选求职者,先看有无博士学位,再看博士学位获得者的硕士学历,再看本科学历,“一格一格降人才”。对于这样的筛选方式,学生感受到被歧视,但很难找到证据。这一方面需要指导、推进用人单位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另一方面需要提高求职者的维权意识,及时收集可以表明用人单位存在歧视的证据,积极维权。

另外,对于防止和纠正学历歧视,需要避免在没有学历硬性指标情况下,如何做到招聘用人的公平公正。打破“唯学历”“唯分数”“唯论文”等评价体系,都存在这一问题。这就需要推进用人单位的现代治理,防止人情因素等影响评价的公平公正,要建立专业评价体系,重视人才本身的能力与实际岗位贡献。